正當外界猜測美國眾議院長裴洛西(Nancy Pelosi)的亞洲行是否訪台之際,大陸委員會今(1)日釋出第38次諮詢委員會議的內容,主題為「中國大陸經濟情勢與中共二十大」。在該會議中,有部分委員建議,鑒於中國近年加強經貿融台力度,政府應在實質面及法律面控管台灣流向中國的金流、技術與人才;對外發言應適時釋出善意,緩和兩岸緊張局勢。

諮詢委員引言指出,受疫情清零措施等影響,中國今年第2季經濟成長率0.4%,創歷史次低,國際機構普遍預測今年中國不易達成經濟成長5.5%的目標。近期中國政府提出的振興經濟措施,主要由銀行體系為實體經濟提供融資支持,惟銀行業同時須承擔龐大房地產貸款、地方政府財政及各類政策性貸款,對其流動性構成極大壓力。

諮委表示,當前中國爆發銀行擠兌及爛尾樓事件,凸顯其系統性金融風險升溫,建議政府宜密注兩岸金融及政經風險相關指標。在兩岸經貿方面,鑒於台灣高科技產業具領先優勢,預期未來中國的兩岸經貿政策仍以「惠台」措施為主,惟不能排除持續打壓台灣農漁產品等最終消費財,且需留意中國全力發展高科技產業,未來部分陸製關鍵零組件及標準輸出等,可能對我國產業產生影響。

也有部分委員指出,中國長久以來依賴寬鬆的貨幣政策維持其經濟榮景,惟大多數資金流向房地產部門,僅部分流向實體產業投資,雖然帳面上顯示亮麗的經濟成長數字,卻無法帶動實體經濟成長。當前中國經濟面臨很多問題,但因其特殊的政經體制,能集中資源及彈性提出新解方,因此預期中共「二十大」前,在「穩字當頭」的方針下,不會爆發經濟金融危機,但長期仍將衍生為其他結構性問題,並分散於不同部門表現出來(例如過去地方政府成立城投公司,將地方政府債務轉為隱形債務等),長期而言,中國的經濟表現可能持續下滑。

也有 部分委員表達,中國的左派思想(馬克思主義)仍為正統,建議我方不宜僅從西方經濟體制思維研析中國的經濟問題,可試著從左派觀點進行多面向分析,或更能切中中國的實際情況。部分委員分析,近2、3年兩岸貿易額上升,主要係因部分台廠回流,惟生產基地仍在中國,故生產的中間財仍須輸往中國;惟若未來台商在越南、印度等國產業群聚效應逐漸成形,供應鏈逐漸移往東南亞,長期兩岸經貿互賴度預料將放緩。

最後, 部分委員建議,鑒於中國近年加強經貿融台力度,政府應在實質面及法律面控管台灣流向中國的金流、技術與人才;對外發言應適時釋出善意,緩和兩岸緊張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