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中央軍區代理司令明涅卡耶夫(Rustam Minnekayev)近日表示「俄國特別行動的第二階段已在兩天前啓動」。按他的說法,所謂第二階段的任務,除了全面控制頓巴斯地區和烏克蘭南部,還包括建立通往克里米亞半島的陸路通道外,同時控制烏南部將改善俄羅斯進入摩爾多瓦親俄分離地區「聶斯特河沿岸(Transnistria)」的通道,因為「有證據表明當地俄語人口正受壓迫」。

俄國的說法其實包含軍事與政治的意義。前者意指將烏東與烏南戰線連成一體,在取得亞速海與黑海的控制權後,讓烏克蘭徹底成為一個內陸的國家,若要完成此一戰略目標就必須奪下敖德薩與尼古拉耶夫。後者則是複製克里米亞與烏東模式,在烏南佔領區採取「假公投、假獨立、真併吞」的動作。

不幸的是,在莫斯科眼中摩爾多瓦似乎兼具政治與軍事的意義。敖德薩離摩爾多瓦邊境城鎮帕蘭卡(Palanca)僅60公里,如果俄軍從左翼南下,這個歷史悠久城市將陷入合圍的狀態。

另一方面,聶斯特河沿岸地區爆發戰爭後,30多年來摩爾多瓦境內一直駐紮著1500至2000名俄軍。1991年莫斯科發生未遂政變,摩爾多瓦趁勢脫離蘇聯,俄羅斯支持的聶斯特河沿岸分離派分子隨即發動叛亂,並演變成全面戰爭。長期以來,俄軍一直進駐夾在摩爾多瓦和烏克蘭之間的一塊狹長土地,這塊土地可視為俄羅斯的「飛地」。

如果比照俄羅斯開戰之初的理由,那麼俄軍自然可以維和行動為名進入摩爾多瓦這個小國;關鍵是這個農業國家人口只有360多萬,GDP只有4000美元,而且還不是北約與歐盟的成員,一旦俄羅斯長驅直入極有可能造成既成事實,對北約的東歐成員構成巨大心理威懾效應。

這個情勢與俄國在四月初在另一個飛地加里寧格勒的作為十分接近。加里寧格勒本是德國普魯士戎克貴族的發原地,其首府哥尼斯堡本是普魯士的故都,直到威廉一世完成統一後才遷至柏林,二戰德國戰敗蘇聯才將這塊土地據為己有。俄烏戰事爆發後,由於波羅的海三國與波蘭對俄羅斯立場強硬,莫斯科遂在此地進行各項軍事部署,其所瞄準的自然是立陶宛,因為該國境內也有一定比重的俄裔人口,遠超過於波蘭。

普丁在克里米亞、烏東地區、摩爾多瓦、立陶宛的劇本,完全複製希特勒在二戰爆發前夕在東歐的擴張。德國1936年公然違反《凡爾賽條約》重返萊茵河非武裝區時,依據相關條約規定,法軍得採軍事行動,而英國則有義務以武裝力量支援法國,然而作為歐洲集體安全的《羅加諾公約》成員國們卻視若無睹,這也開啟日後希特勒合併奧地利、借《慕尼黑協定》決定蘇台德爭議並併吞捷克,直到對波蘭開戰導致二戰爆發、釀成這場死傷規模甚劇的人類悲劇。

深入觀察,1938年3月德國兵不血刃地完成與奧地利的合併後,希特勒即把侵略目標對準捷克斯洛伐克。由於捷克蘇台德地區有300多萬德國人,希特勒唆使納粹黨徒和當地要求「民族自治」、「脫離捷克斯洛伐克」;在希特勒的情緒勒索下,西方國家只能採取綏靖政策安撫德國,透過公投形式讓蘇台德的德國人決定自己未來,事實證明,慕尼黑外交是個錯誤的政策,不僅沒有帶來和平,反而強化了侵略者的胃口。

西方民主國家與烏克蘭,似乎從二戰與2014年克里米亞被併吞的記取教訓,對擴張主義妥協與屈服,只會遭致下一場屈辱與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