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引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大規模制裁、抵制,在某種層度上「移轉」了前一陣子歐美「聚焦」對抗中國的壓力。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今天(4日)在個人微博發表評論,稱「烏克蘭戰爭爆發後,西方一些勢力在極力想把中國形象『俄羅斯化』」,提醒中國要保持警惕,勿讓這些人陰謀得逞。

胡錫進表示,俄羅斯在西方的戰略擠壓中「奮起反彈」,走出一步「險棋」,結果尚不確定。胡錫進表示,希望俄羅斯能夠做到「平穩落地」,重獲西部安穩的戰略環境。

胡錫進為俄羅斯說話,指這些年俄羅斯外交一直「逆水行舟」,長期承受美國與西方國家的制裁,經濟社會發展備受拖累。話鋒一轉,胡錫進說:中國也被美國定義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但中國與西方的關係仍有很多彈性空間和縫隙。並解釋「為實現雙方的妥協」,「反擊常常不能很痛快」,「有理、有利、有節」包含很多自我克制。不諱言地表示,羨慕俄羅斯「說幹就幹」風格的中國人還是蠻多的。

而胡錫進一改激進態度,認為中國有自己的國情,必須保持中國的外交風格,盡量維繫中美和中國與西方國家關係的複雜和多重性質,避免把關係搞成「死結」。換句話說,要避免面對西方時「俄羅斯化」,也要盡量不讓中美關係「俄美化」。

胡錫進分析,俄羅斯在與西方「博弈」中,往往突出自己的軍事力量,寧願硬碰硬,這與其國家力量的結構有關。俄軍事力量強,尤其是核威懾力量突出,經濟實力則比較薄弱,因此用軍事槓桿打頭陣是其維護大國地位的一種方式。從很大意義上說,這也是俄羅斯不得已而為之,代價十分高昂,使得俄與西方基本失去了迴旋空間,尖銳敵對使得軍事及政治勝利很難轉化成俄羅斯的綜合利益。但中國的情況不一樣,軍事威懾力、尤其是核威懾力弱於俄羅斯,而中國卻是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貿易國。胡錫進認為,這樣的中國更適合「打太極」;中國有足夠的力量與美國開展綜合博弈,軍事威懾其是當中平衡使用的手段之一。貿易逐漸成為中國重要、有效的外交資源和槓桿,可以通過大量豐富的經濟和人文交往營造更多親和力和經濟依賴性,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這種情況下中國作為不斷成長的大國就具有了時間優勢。軍事手段不再是唯一「手術刀」,而成為「不怒自威」確保其他手段有效的保障力,「不戰而屈人」就有可能。這樣的中國崛起之路會更平穩,風險和曲折更少。

胡錫進強調,中俄是全面戰略協作夥伴,但兩國外交風格有各自的實力結構和歷史文化傳統塑造,互相學不了,模仿不來。中國人對此要保持高度清醒。胡錫進最後提醒,烏克蘭戰爭爆發後,西方某些勢力在極力想把中國形象「俄羅斯化」,推動西方遷怒於中國,從而長久破壞中國對外開放的大環境。提醒對此要保持警惕,決不讓這些陰謀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