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日前發文提及,之前質詢教育部「線上國語辭典」性別歧視的問題,其中「外公外婆正名引起廣大討論,對此,王婉諭今(16)日強調「外公外婆並沒有不見!」,惡意攻擊言論,讓她和夥伴們看了都相當傻眼。

王婉諭在臉書表示,有人說,他們太無聊、不做正事;有人說,他們太過分了,竟然把外公外婆變不見了;有人說,要叫外公外婆才好分辨爸爸的父母還是媽媽的父母;還有人說,難道外婆的澎湖灣也要改名嗎?甚至不乏一些惡意攻擊言論。

她說明,此次調整是教育部在網路辭典中,將原本的釋義「加註」,外公外婆加註「今亦稱祖父母」,祖父母也加註解釋不只是「父親的父母親」,同時也能是「母親的父母親」,並沒有將「外公外婆」從字典中「消失」。大家習慣的稱謂並不會改變,更不是未來都不能叫外公外婆了。

她指出,辭典本就不只有保存語言的意義,如何解釋詞彙也象徵當時社會所反射的價值觀。此次修訂的​​《國語辭典簡編本》,主要是提供給中小學的教學現場使用,因此透過編修辭典讓性平意識納入解釋是有必要的。

針對外公外婆為何和性別平等有關,她分享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的解釋表示,「內外之分」是傳統家庭中形成男尊女卑、性別歧視的根本原因,至今仍可從許多現象中觀察到內外之分。例如:現代人仍然有兒子是把媳婦「娶進來」、女兒是「嫁出去」的嫁娶觀念;大部分的人認為孩子是父親家族的香火,本來就應從父姓,對母親家族來說則是「外孫」,所以不應該從母姓;長輩習慣把兒子生的小孩當成「內孫」、女兒生的小孩當成「外孫」等。

王婉諭也提到,在文章發布後,收到許多人分享外公外婆的稱謂對生活造成的影響,有未婚的單親媽媽表示,曾聽到親友要她的弟弟趕快結婚生子,這樣爸媽才能抱孫,對她而言,聽起來就是內孫外孫不一樣的感覺。也有人說,公公曾經當著她的面對孩子說:「不要叫媽媽的爸媽阿公阿嬤,從古時候開始,外公外婆就不是家人,他們就是外人。」基於這些原因及聲音,她肯定教育部的改變及調整。

她提及,教務育部部長潘文忠指出,對於外祖父母的定義,審議小組有過充分討論,考量社會實際使用上沒有那麼區分,法律界定上也沒有「外」的區隔,加上從性別平權角度,女性父母才稱「外」有性平疑慮,因此專家達成共識,以保留詞條原來釋義再加註解釋的方式,既保留過往的用詞也符合現今語言使用狀況,未來也會依照相同邏輯,一併調整「外孫、外孫女」的釋義。

她補充, 2010 年當時的立委蔣孝嚴曾提案修正通過民法條文,讓子女在成年時可以自行選擇變更為父姓或母姓,如今看來,也沒有因為當時的修法而造成任何親屬分裂,因此民眾不用擔心教育部辭典的加註調整會消滅外公外婆,甚至造成社會紛亂或家庭分裂。

她強調,「外公外婆真的沒有從生活中消失,只是透過加註,讓性平意識與時俱進的納入解釋。透過辭典的調整,讓傳統的尊卑之分造成的『內、外』分別,能夠逐漸淡化,對於性別平等教育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針對「外公外婆」正名問題,王婉諭今(16)日於臉書發文,表示外公外婆並沒有不見!   圖:擷取自王婉諭臉書

針對「外公外婆」正名問題,王婉諭今(16)日於臉書發文,表示外公外婆並沒有不見!   圖:擷取自王婉諭臉書

針對「外公外婆」正名問題,王婉諭今(16)日於臉書發文,表示外公外婆並沒有不見!   圖:擷取自王婉諭臉書

針對「外公外婆」正名問題,王婉諭今(16)日於臉書發文,表示外公外婆並沒有不見!   圖:擷取自王婉諭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