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今(28)日公布今年空氣品質監測結果,雖然全國測站汙染物濃度近5年呈下降趨勢,但細懸浮微粒(PM2.5)卻比去年往上略增。對此,環保署表示,PM2.5增量大多都集中在1至3月,主因是弱風日數增加、降雨量明顯減少。

根據環保署資料,今年臭氧年平均濃度、超標小時數及站日數均下降,臭氧8小時紅色警示站日數更較去年改善近6成;空氣品質指標(AQI)大於100達到橘色提醒以上的天數,也連續5年減少。

至於PM2.5的部分,截至今年11月為止,年平均達每立方公尺14.2微克,較去年的14.1微克稍微增加,但仍有望達成全年平均15.7微克的目標;懸浮微粒(PM10)也從去年的30.2微克增到31.2微克。

環保署表示,今年導致空氣品質不良主要汙染項目以PM2.5為主,且集中在1至3月發生,因弱風日數增加、降雨量明顯減少,氣象條件不利微粒洗除及擴散所造成,但4月起空品都比去年來得好。

至於各界質疑「空氣汙染防制方案」對PM2.5管制過於寬鬆,且並未把臭氧納入目標,環保署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處副處長王嶽斌表示,PM2.5的固定汙染源、移動汙染源等本土汙染都有持續削減,近日也已經核定22個縣市的空汙防制計畫,未來第二期方案,會參考各界意見加入臭氧目標,PM2.5也會滾動檢討。

今年空氣品質監測結果。   圖: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提供

今年PM2.5年平均濃度較去年上升。   圖: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