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耀眼、導演神氣,但每部電影背後,都有更多專業技術人員,一起打造這個夢。

「質感師」陳新發苦熬一身本領,為電影中所有細節,塗抹上了「時間」。

「就像那張沙發椅,看起來一點也不爛啊⋯⋯」前晚,陳新發根本沒睡覺,這位先生總是把日子過得晨昏不分,一天硬要過成兩天。花白髮絲黏在他額前,蠟黃皮膚混雜著某些說不上來的顏色,歲數剛過半百,滄桑的紋路卻爬出滿臉的歲月質地。

他繼續談著阿榮片廠裡那張年代久遠的椅子,「沒有破、沒有壞,但你怎麼看,都能看出它幾乎是個古董⋯⋯你能感受到,很多人的屁股在上面坐過。」陳新發指的不只是沙發,而是那些凝滯其上的「時間」。他認為,「時間」是會附著在一切事物上的,而且它「會說話」。

陳新發神情疲憊,畢竟前晚他在片廠熬了整夜,趕著替新MV的道具「化妝」。他也知道,自己長年吸入太多油漆甲苯,身體多少受到影響;但是,談到鍾愛的「質感師」工作,陳新發垂落的眼皮裡,就帶有精光,非常堅定。

「我想讓大家知道,小小油漆工也能站上金馬舞台。這個獎,被肯定是一回事,我想做一個模範,讓大家知道台灣電影在專業領域夠厲害。」陳新發的職業聽起來很冷門,叫做「質感師」,但質感師在電影產業裡,重量其實很重。今年,金馬獎評審複選中,陳新發以壓倒性票數得到「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獎項。

「質感師」隱身在大導演、大明星光環之後,但這群人卻是不可或缺的。他們一路殫精竭慮,為導演與演員打造場景、物件的表面張力,沉默地為劇情、情懷傳達所有說出口與沒說出口的一切。美術組趕工做完道具,他們就必須為道具畫上一張皮──那必須是充滿深度的表皮。

從台灣影界根本沒聽說過「質感師」的2000年初開始,陳新發就一路幹,幹到現在,他已是好萊塢等級的巨匠。在李安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馬丁.史柯西斯的《沉默》、盧貝松的《露西》、王家衛的《擺渡人》中,陳新發都親手留下了他那些「會說話的」場景。

「我只是想把東西做到最好啊!」陳新發還記得,在幫王家衛做《擺渡人》場景時,「當時人在上海,那邊跟台灣不同,很多資源都較難拿到。」然而,王家衛要求高,一旦做得不自然,就是場「轟炸」。

10坪大的小房裡,他鎮日跪地,灰髮上的汗水,滴滴落在他畫好的花磚地板上,筆畫都斟酌。鏡頭下,地磚場景只出現幾次,「但每塊磚都要有時間痕跡,要考慮動線,人走過的地方應該比較光滑,但兩側要有灰塵。顏色層次、深淺都要安排在最適當的地方⋯⋯。」陳新發總算讓每塊新燒的磁磚,都因風塵活了起來。

本文獲今周刊授權轉載,詳細內容請參閱《今周刊》第第1302期

《今周刊》第1302期 今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