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學生探索自我的 108 課綱上路至今 2 年,將於 2022 年面對大考的高中生,課業壓力雖未舒緩,但增加思辨與實作的課程內容仍讓他們有所收穫,未來有待縮小學校資源差異、增加教師教學量能,讓更多高中生能在學習生涯中找到興趣,發揮潛能。

新的學期將在疫情之下悄悄展開,甫升上高 3 的曉凡(化名)還記得最後一次到學校時,教室黑板右側的學測倒數還停留在 250 天,如今只剩下不到 150 個日子,全台 13 萬名像她一樣,第 1 屆採用新課綱及多元入學方案的高中生就要步入考場,當學長姊的經驗已不復參考,特別令人感到緊張。

課業、社團、備資料多頭並進

停課前,早上 8 點的教室總是靜謐無聲,沒有朝會的早自習是許多高中生的小考時間,國文、英文、數學、地理、歷史、公民、生物、物理、化學等各科排滿每天早晨。暑假前,不少高2生已有「準學測生」的心理準備,戰戰兢兢看待每次考試。

「很忙!非常忙!」談到 108 課綱,就讀北部前 3 志願高中的曉凡這麼說。就讀北部市區社區高中的阮姿雅則說:「高 1 時很茫然,什麼事情都不知道;高 2 時又忙又累,課業、社團和學習歷程檔案都要花很多心力。」

高中生們究竟在忙什麼?

為了讓每個學生尋找志向、發揮潛能, 2019 年正式上路的 108 課綱特別著重「素養學習」,企圖改變「死讀書」的學習方式,減少學科授課時間,加入自主學習、多元選修、校定必修、探究與實作等課程,希望學生透過選修課程探索自我興趣,進行生涯規畫。

因此,學生不再只被粗略地分成 1 、 2 或 3 類組,能較精準地選擇文史哲、商管、理工、生物醫學等班群,不同班群的必修學科有所不同,再搭配個人自行組合的選修課程, 3 年下來,每位高中畢業生都會有 1 份屬於自己獨特課表。

大學入學審查方式也隨著 108 課綱的變革連動,以高中成績為主要錄取標準的「繁星入學」、著重學測成績的「個人申請」,以及憑藉指考成績選填志願的「考試分發」依舊保留,只是整體名額最多的個人申請,採計的書審資料改為「學習歷程檔案」。

過去大部分考生,都是在學測成績公布後才倉促著手準備書審資料,「學習歷程檔案」則不再讓學生臨時抱佛腳,要求每學期或每學年記錄、上傳作品內容至教育部資訊系統,並在過程中思考生涯定向。

學習歷程檔案包括由高中校方上傳的基本資料與修課紀錄,以及由學生呈現的課程學習成果與多元表現,前者每學期至多3件,包括修課作業、作品及課堂中的學習心得,上傳後將經由該科老師認證;後者每學年至多 10 件,包括社團經歷、營隊經驗與競賽成績等內容,必須能展現個人特色。

為翻轉「唯有讀書高」的思惟,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要求,各大學在 2022 年的個人申請階段,學測成績最多只能占 5 成,學習歷程檔案比重最少占 2 成,另外可透過 2 階筆試或面試的成績選才。但多數校系仍設定最低成績錄取標準,通過後才能進入 2 階甄試。

(本文由《今周刊》授權轉載,詳細內容請參閱第 1289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