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皇家海軍航空母艦「伊麗莎白女王號(HMS Queen Elizabeth)」遠東軍事部署本月進入「最高潮」!主要就是按照表定行程,穿過南海北上,訪問東北亞的日本、南韓。
最大的看點在於英美荷組成的「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打擊群經過最具爭議的南海水域,會不會觸碰到複雜的「主權」問題?島礁軍事化的問題?以及萬一發生爭端,解放軍目前唯一部署在南海的自製航母「山東艦(CV-17)」有能力與老牌海上霸權英國航母一較高下?又或者會在地緣優勢下選擇空優、飛彈掀起更大規模的戰事?而納編打擊群的美軍和長期在南海區域活動的美軍艦艇如何支援、反應?
畫「紅線」放話學習「老大哥」
中國大陸官媒《環球時報》利用旗下「補一刀」微信公眾號、學者投書評論等種種方式,畫下「島礁12海浬」這條紅線;「島礁12海浬」屬「領海」的概念是聯合國海洋公約明訂的,但在南海的爭議是中國大陸人造島礁讓這個所謂的12海浬慢慢地「長大」,然後要通過船艦還得提前提出「無害通過」領海的要求。中國這麼說,但其他國家都不同意,於是這條紅線就成了「一『線』各表」的狀態。
而無巧不巧,「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打擊群的行程中,在黑海就爆發俄羅斯說是領海,英國反駁是烏克蘭海域的爭議,而且不是唇槍舌劍是真槍實彈,俄國宣稱不但有軍艦開火示警,還有轟炸機投擲4枚「高爆炸性碎片彈」作為警告,只是英國方面全盤否認。只是中國方面等於拿到「範本」,放話學習「老大哥」,對侵入「領海」的船隻給予「火力警告」。
其實,打從美國以「自由航行行動(freedom of navigation operations, FONOP)」挑戰南海主權聲索以來,從來也沒有過航空母艦進入所謂的12海浬水域,畢竟「體積龐大」是最大的問題,而多是以行動敏捷的驅逐艦、濱海戰鬥艦等級的船進行這樣的任務。英國2018年8月曾有一艘船塢登陸艦「阿爾賓號(HMS Albion L-14)」駛近西沙,據傳當時中共派出1艘巡防艦與2架直升機「叫陣」,但雙方均保持一定程度的克制。
所以,正確的命題應該是「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打擊群中那一艘船會駛進12海浬水域?是英國的護衛艦?還是美國的「蘇利文號(DDG-68)」驅逐艦?這將牽涉到解放軍敢不敢動作、怎麼動作?如果是美國艦艇,極有可能再上演前幾次,解放軍戰區發言人嚷嚷「組織海空兵力驅離」,然後美艦再PO張風和日麗、水面如鏡的照片「各自交待」。但若非美國艦艇,那麼把歐洲黑海的場景搬到亞洲的南海,就可能是選項之一。
英國華麗空虛?中國外強中乾?
相較於「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打擊群跋涉千里而來,中國在南海擁有「主場優勢」。特別是中國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山東號」的母港就在海南的三亞。艦載機「殲-15」,號稱可搭載32架,但滑躍式甲板最大的問題是對起飛重量有所限制,包括油料、掛彈都必須「減量」。2019年12月成軍以來,連演習都低調再低調,今年4月29日還勞動大陸國防部發言人吳謙「放話」:「航母不是『宅男』,遠航必是常態」;但5月2日中國海軍發言人「被動」證實山東艦組織軍演,隔天發現山東艦根本沒有走遠,還在海南島周邊「往回走」,而且衛星照上也沒看到其他聯合操演的艦艇。如果海戰對決「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打擊群,能有多少勝算?不妨捫心自問。
至於「伊麗莎白女王號」航空母艦,同樣是常規動力,同樣採用滑躍式甲板。數據顯示最多可搭載36架F-35B「閃電Ⅱ」戰鬥機,但這次僅搭載18架,而且英軍自己只有8架,另10架是正巧美國兩棲攻擊艦「好人查理號(LHD-6)」因失火重創,才有多出來的飛機、人員得以出借充數。英國國防部也自承預計要到2023年12月才能達到全面作戰能力。雖然F-35B採用短距起飛、垂直降落方式,無需起飛彈射器,也沒有降落攔截索,起降效率大為提高,但F-35B的先天缺陷是在匿蹤模式下,內置彈艙僅攜有4枚AIM-120空對空中程導彈,若進行規模較大的空戰很容易落入彈數不足的窘境;若放棄匿蹤,則有6個外掛點可攜帶各種導彈和炸彈。這對遠道而來的英國航母恐怕是個大「利空」。
「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打擊群包括兩艘45型驅逐艦「捍衛者號(D36)」和「鑽石號(D34)」,兩艘23型護衛艦「肯特號(F78)和「里士滿號(F239)」,以及兩艘支援艦「維多利亞堡號(A387)」綜合補給艦和「泰德斯普林斯號(A136)」油料補給艦,和「機警號(S121)」核動力潛艦。另外還有美國勃克級飛彈驅逐艦「蘇利文號」和荷蘭「艾弗森號(F805)」護衛艦同行。3國聯軍、9艘水面艦加1艘潛艦,戰力可謂相當強捍,但相對而言所需的後勤補給也相當可觀。在南海海域,真正能算是英美「好友」等級的大概就只有新加坡,愈往北走能獲得的奧援愈有限,進入這個「袋地」之後,「雙拳」恐難敵「四手」。
而根據公開資料,解放軍南海艦隊現有各種艦艇120多艘,其中航空母艦1艘,兩棲攻擊艦1艘,飛彈驅逐艦12艘,飛彈護衛艦33艘,核潛艇10艘,常規潛艇17艘,船塢登陸艦5艘,登陸艦20艘,掃雷艦14艘,綜合補給艦8艘,艦隊油船3艘,偵察船1艘,試驗艦2艘,遠洋打撈救生艦1艘。這還不算海上民兵船和其他南部戰區的陸、空軍種火砲、飛機。還有去(2020)年8月26日解放軍自青海省西北部、浙江一帶,向海南島與西沙群島之間的海域發射2枚(另有傳言為4枚)反艦彈道飛彈,分別是DF-26及DF-21D反艦飛彈。可想見「伊麗莎白女王號」面對的不僅僅是密密麻麻的船海,更必須擔心其他四面八方的襲擊。與1982年4月2日至6月14日間發生在南大西洋的「英阿福克蘭群島戰爭」態勢大不相同。
「日不落國」榮耀?包袱?
許久不見,卸任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現職是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副代表(特命全權大使銜)的耿爽,「非常巧合地」在6月24日的聯合國非殖民化特別委員會上發言,特別挑出「福克蘭群島問題」,指從本質上講是「殖民主義」的歷史遺留問題。把老牌英國全球殖民的「日不落國」形象再度「鮮明化」。耿爽走的是傳統外交官的老路子,此時此刻戳戳「福克蘭群島問題」,目的除了影射英美強權在上一世紀藉由船堅砲利,大搞殖民主義外;另一個目的是幫助中國出口武器軍備。
阿根廷曾經擁有南美第二大空軍。在1982年的福克蘭群島戰爭中,阿根廷雖然最後輸了,但阿根廷空軍在地利之便下卻是戰功顯赫。有一說如果不是法國「使壞」,不向阿國提供足夠的「飛魚」飛彈,或許勝方會是阿根廷。而戰後英國立法禁止向阿根廷出售武器裝備,其他國家的武器裝備中,如果含有英國的技術或設備,事先必須獲得英方的授權。使得阿根廷空軍原先看上的韓國「FA-50」戰機,因英國製「彈射座椅」而買賣成空;阿根廷於是轉向中國的「梟龍Ⅲ」甚至印度的「光輝」。耿爽的示好、代發聲,可謂一舉兩得。
中國重提往事,打的算盤是:對外,你英國可以出兵保衛一塊遠達8000海浬的國土主權,我捍衛南海「後院」有什麼問題?儘管你英、美、歐洲連成一氣,我聯合非洲、西亞、南美一樣讓你頭疼!對內,用看不見的「殖民帝國」幽靈,喚醒1900年八國聯軍打垮滿清政府的民族仇恨,用「今非昔比」當做動手的藉口;甚至有媒體搬出1982年9月英國首相「鐵娘子」柴契爾夫人訪問北京討論香港命運時,鄧小平的嗆聲:「中國人雖然窮了一點,但打仗是不怕死的」顯示決心。
這次「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打擊群的遠東部署到底是頂著「日不落國」光環?還是背著「殖民帝國」的包袱?當然是各自解讀。但英國自有的8艘船艦,居然沒有任何1艘試著提出申請要停靠擁有99年的「東方之珠」香港維多利亞港?可見政治考量還是遠高於任何情感聯繫。《孫子兵法.謀攻篇》有這麼一句:「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敢不敢打」和「能不能打」是兩個層次的問題。而台灣是壁上觀或是被捲入漩渦,恐怕「身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