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疫情嚴峻,多數產業受到影響,為減低疫情對勞工生活之衝擊,勞動部提出10萬元紓困貸款方案,15日開放申貸,18日因「爆量」緊急喊出「暫緩收件」。

根據媒體報導,短短4天,申貸勞工紓困貸款的件數多達110.9萬件,遠遠超過原本預定的50萬名額。由於今年的申貸條件中還加上「108或109年各類所得總額在50萬元以下」的門檻,這麼踴躍申貸的數字等同代表台灣至少有上百萬人年薪在50萬以下。說實話是結結實實賞了政府官員一巴掌。

行政院主計總處今年2月19日公布的調查數據,109年全年受僱員工人數平均為795萬5千人,受上半年疫情衝擊影響,年減1萬2千人或0.15%,筆者認為這個數據呈現了部份事實;而109年全年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2,498元,年增1.47%,筆者認為「失真」,貧富差距「極端化」後的平均,恐怕只會誤導政策。這次勞動部會設「50萬名額」,恐怕就是一例。

行政院長蘇貞昌日前強調,國家經費有限,紓困要用在「救急救窮、扶助企業、減少失業」的刀口上。問題來了,個人補助、產業補貼、紓困貸款能滿足蘇揆設定的目標嗎?「勞工紓困貸款」已見粥少僧多;接下來的「商業服務業紓困金」、「資金紓困貸款」、「教育部紓困4.0」、「家庭防疫補貼」、「打工紓困」各式各樣。說好聽的叫琳瑯滿目,說難聽的叫眼花撩亂。那些人可以申請?真正照顧到弱勢了嗎?

筆者去年共獲得兩項「紓困」,一是人人有份的「三倍券」,二是房貸利率稍減。今年查了一下,沒有「N倍券」的規劃,只有政府政策性住宅貸款獲得寬緩。筆者困惑,能買到國宅、勞工、中央公教及國軍等住宅不都是「祖上有德」?買價已讓人羨慕,連這種困難的時候,還要排除筆者這種不具特殊身份、買不到國宅的「魯蛇」。

對於國民黨「普發1萬」的倡議,民眾黨黨主席柯文哲曾嘲諷:「有這種在野黨,難怪執政黨囂張」。 圖:台北市政府 / 提供

對於國民黨「普發1萬」的倡議,民眾黨黨主席柯文哲曾嘲諷:「有這種在野黨,難怪執政黨囂張」。用簡易數學算計,若發每人1萬元,2300多萬的台灣人就要2300多億元的預算;而若是「排富」160萬人後,再發2萬4000元的紓困補助,經費也要5000多億元,似乎都不是國家預算可以支應的。就算不是這種「齊頭性平等」的公平,就真的公平了?就真的照顧到困難的人?

台灣不是唯一受到疫情影響的國家,整理一下各國政府如何幫助自己的國民:美國去年與今年各發放每人紓困發現金支票1200~1400美元(新台幣3.3萬~3.9萬),排富標準是年所得8萬美金(新台幣222萬);日本每人發放10萬日圓(新台幣2.5萬),不排富;新加坡年滿21歲發放約台幣1.2萬元,為了方便作業,不排富;香港年滿18歲發放折合台幣約3.9萬元,同樣不排富。國際間共識無非是認為排富發放方式過於繁雜,基於便民與擴大補助範圍,因此認為普發才公平。

美國去年與今年各發放每人紓困發現金支票1200~1400美元(新台幣3.3萬~3.9萬)。 圖:翻攝新浪網

從去年的「申請數據」看台灣,受創最嚴重的「商業服務業」從業人員320萬人,卻只有38萬人(約12%)受惠,距離「公平」2字實在太遠。這也是為何有人建議,要學習美國等先進國家作法,變更需要申請的模式,對受衝擊行業的從業者,在排富原則下直接發錢入帳,才能真正直接立即幫助到需要的民眾。

只是「數人頭」比不過人,「普發」這件事已經是不可能。網路上出現這樣的自嘲文字:「養家活口才知道自己太窮,紓困補助才知道自己太富;去找工作發現自己太老,想打疫苗被說自己太小」、「人生勝利組新定義:紓困一毛領不到、疫苗排到最後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