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網路曾流傳「5月27日後,台灣改為Ct30以上都算陰性,於是後來確診數一路下滑」?根據TFC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調查指出,此為「錯誤推論」,因為傳言把「解隔離標準更新」誤解為「確診標準改變」。
TFC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表示,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所訂的「確診標準」未曾改變,2021年5月27日調整的是「解隔離」的Ct值標準。傳言把「解隔離標準更新」誤解為「確診標準改變」,並有錯誤推論。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傳言稱「判定確診的標準降到Ct30」,應該是有所誤解,指揮中心日前宣布的是「解隔離標準」,Ct值30以上可解除隔離,而不是確診標準。陳秀熙指出,,傳言並推論「最近確診數變少跟Ct值改變有關」,除了把確診標準和解隔標準混淆以外,目前疫情傳播的變種病毒株,已知的資料顯示,不管患者是無症狀、在症狀出現就確診或發生症狀後才確診,Ct值約在19至22間,意即無症狀者的Ct值就很低了,核酸檢驗也會驗得出來。
陳秀熙強調,「此波疫情的防治重點在隱形的感染,因為確診者在發生症狀前或無症狀者,Ct值很低仍有傳染力」,但如果快篩沒辦法找到就會被漏掉,必須有效匡列接觸者、有家戶接觸的就要快篩,及早阻斷傳播鏈。傳言的推論「把Ct值直接扣連到確診數降低」並不正確。
而且,針對「確診數」,專家指出,這一波的疫情為變種病毒株,無症狀、潛伏期尚未發病患者的Ct值很低,易被檢測出來。最大挑戰是這群患者有傳染力卻無明顯症狀,為「隱形傳播鏈」,必須熱區快篩、精準疫調等方式去找出確診者。
接著,專家也指出,政府因應醫療量能下修「解隔離」標準,符合條件的解隔者,仍可能出現病程變化讓Ct值起伏,或身體深處還有病毒只是喉頭沒驗到的狀況,解隔後仍應持續注意身體狀況,有異狀速就醫。傳言把「解隔離標準」誤解為「確診標準」,並有錯誤的推論,因此TFC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證實為「錯誤訊息」。
網傳「5月27日後,台灣改為Ct30以上都算陰性,於是後來確診數一路下滑」,TFC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調查指出,此為「錯誤推論」。 圖 : 翻攝自TFC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臉書
網傳「5月27日後,台灣改為Ct30以上都算陰性,於是後來確診數一路下滑」,TFC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調查指出,此為「錯誤推論」。 圖 : 翻攝自TFC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臉書
網傳「5月27日後,台灣改為Ct30以上都算陰性,於是後來確診數一路下滑」,TFC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調查指出,此為「錯誤推論」。 圖 : 翻攝自TFC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臉書
網傳「5月27日後,台灣改為Ct30以上都算陰性,於是後來確診數一路下滑」,TFC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調查指出,此為「錯誤推論」。 圖 : 翻攝自TFC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