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爆發後,美日等國政府紛紛採取措施鼓勵企業撤離中國。儘管《財新網》(Caixin)在今年1月刊登文章指出「製造業逃離中國被誇大了」,但創辦《中國老闆新聞》(China Boss News)並擔任總編輯的國際財經律師布蘭道(Shannon Brandao )稍早撰文指出,製造業確實正在離開,中國當局忙著拖緩他們的步伐。出現的漣漪效應已經衝擊到習近平「雙循環」構想。

布蘭道引述中國商務部的報告,指出在2018年1月至5月期間,對中國投資排名前十名的國家和地區分別是香港、新加坡、台灣、韓國、日本、美國、英國、澳門、荷蘭和德國。這些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額佔中國外資的95.2%。

最近的消息顯示,來自台灣、韓國和日本等投資大國的製造商正大批離開中國,儘管當局很少公開承認外逃,但他們仍在努力保留這些外國直接投資。

上個月,台達電子告訴英國《金融時報》,他們計劃「減少90%」的中國勞動力。「即使沒有中美衝突,中國也不再是一個製造的好地方。」主要原因是工資上漲和員工離職率高。

《亞洲時報》也在2020年12月報導,在武漢肺炎病毒大流行期間,由於封鎖和短缺造成生產中斷,人們對日本的供應鏈過度依賴中國產生了國家安全方面的擔憂。日本政府已經為願意離開中國前往孟加拉國和東南亞等地的日本公司留出了數十億日元的補貼。日本製造商也順勢打通了「走出中國的道路」。

韓國三星公司於2019年關閉其在廣東省惠州的智能手機工廠以來,至少60%的本地企業(包括規模較小的輔助工廠,商店和飯店)也被迫關閉。

即使在惠州以西的東莞長安鎮,也感受到了漣漪效應。鎮上的一家本地工廠依靠三星的大筆訂單,在停工之後面臨嚴重損失,導致成千上萬的工人和管理階層被迫休假或減少了工作時間,從而打擊了當地經濟

根據《亞洲時報》2020年有1,700多家日本投資公司和製造商撤資,使得負責共產黨幹部感到擔憂。廣東、江蘇和浙江的官員紛紛爭取亞洲鄰國的業務。

為了留住日本公司,當局已經出台了強有力的激勵措施,例如減稅,授權當地官員購買日本汽車以及提供財政收入以幫助一家公司建立新的電動和混合動力汽車工廠。

布蘭道指出,儘管中國官方媒體否認或壓低了外國公司要離開的報導,但中國官員的行動卻打臉了官媒這些說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