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技戰之下,中國推行「造芯大躍進」,然而多地「明星芯片項目」卻以爛尾收場,「芯片」成了「芯騙」。繼武漢弘芯上月因資金鏈斷裂被當地政府接管,中國半導體大廠紫光集團之前驚傳債務高達1567億人民幣(約台幣6832億元)後,現又傳出因資金不足、缺乏人才及技術資源等原因,導致在中國成都建設總投資額約2000億元人民幣(約台幣8800億元)的工廠,在初期階段就已暫停,另外在重慶的工廠建設進度也停滯,均發生了重大延誤。

根據《日經亞洲評論》報導,有消息人士透露,紫光集團因經費不足,在成都、重慶的3D NAND工廠及DRAM工廠建設,都發生重大延誤。而成都3D NAND工廠的總投資額上看2000億元人民幣,最初產能設定為每月生產10萬片晶圓,後來擴大到30萬片,約佔當前全球產量的20%;重慶DRAM工廠建設則由前日本爾必達社長阪本幸雄來領導DRAM的開發,但現在因建設停滯的緣故,讓重慶的DRAM工廠想在2022年量產,變得極為不可能。

該報導指出,有消息人士稱,由於紫光沒有足夠的人才及可靠的技術資源,以迅速推動DRAM項目,目前該項目正面臨延誤問題。而紫光的成都3D NAND工廠項目建設,在初期階段就已暫停,且沒有消息指出何時會重啟,該廠也沒有訂購任何晶片生產設備。

此外,報導分析,紫光集團非常像控股公司及營運商,其本身沒有足夠的資金,而公司宣布的大多數晶片項目,均是由不同的地方政府及中央政府資金資助。紫光缺乏資金的原因,恐是中國傾全國之力發展半導體,同時卻也不斷傳來晶企投資爛尾、詐騙項目的消息,以致於地方政府不願再協助陷入資金困境的晶片公司。

根據中國證券時報報導,自從芯片被美國「卡脖子」後,中國陷入轟轟烈烈的造芯運動,「淪為鬧劇的芯片項目不在少數,多個百億級項目的坍塌更令人咋舌」,其中最轟動的莫過於號稱投資1280億人民幣的武漢弘芯案。不但重金挖角前台積電共同營運長蔣尚義,還誇口要建成中國最先進芯片製造廠,曾被視為中國下一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指標企業,如今瀕臨破產、公司營運陷入停擺,近日已被當地政府接管,被譏諷為「中國史上最大半導體騙局」。

另外,宣稱擬投資一百億美元,建立全中國規模最大12吋晶圓廠的成都格芯,在停擺2年半後,今年9月轉手南韓芯片公司。宣稱投資30億美元的南京德科碼則於6月進入破產清算程序。對於企業大舉湧入中國半導體產業後頻繁出現的爛尾現象,中國發改委上月宣佈,將按照「誰支持、誰負責」的六字原則,對於造成重大損失或引發重大風險的芯片項目予以通報問責。

中國經濟週刊報導指出,根據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10月27日,今年中國新增半導體相關企業逾5.8萬家,增速逾33%,創歷年最高,相當於中國每天新增超過2百家集成電路公司。然而,沒經驗、沒技術、沒人才的「三無」企業大舉湧入芯片產業,建築、服裝、水泥、海產與汽車零件等,跟芯片業毫無淵源的企業也紛紛「轉行」。只要經營範圍與芯片有關,就能得到地方減稅優惠或方便融資,因此許多公司「想盡辦法蹭集成電路熱度,大多數是騙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