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1名34歲鄭姓女子於拔除20顆牙齒返家後因病身亡,家屬對於拔牙手術長達5小時,並指醫院並無清楚對解釋相關風險質疑女子死因為拔牙後感染,因而對醫院提告。對此,知名牙醫史書華於太報專欄上表示,事實上全身麻醉風險比拔1顆牙齒高,而拔牙的風險也不能用拔多少顆來認定。

史書華於該專欄中指出,2003年時三總一名患有嚴重先天性心臟病的14歲兒童,因一次拔了14顆牙後因感染過世,當時多數人都認為是拔太多顆牙造成的,家屬也提告院方沒有解釋手術風險。該案官司後纏訟多年,醫師跟麻醉醫師被認定無過失,但史書華表示,被告的醫師們都因此離開了工作崗位,這對牙醫師以及麻醉科醫師的傷害非常大。

文內提及,一次拔牙20顆,一定要交給醫師評估,史書華表示,事實上一次拔1顆牙跟一次拔20顆牙,只有傷口大小以及病人後續吃東西以及病患心理上的問題不一,拔牙深度以及其他症發症,會比拔牙的數量更需要醫師費心評估,甚至有時候拔1顆牙齒的傷口,會比拔5顆牙的傷口更嚴重。

史書華在文中說道,通常在門診為了讓病人吃東西方便會選擇局部麻醉、分次分邊拔牙,但有些時候基於醫療考量就是需要一次拔除多顆,他指出,如昨日這則新聞報導鄭姓女子,因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而身心障礙的病人因較無法配合門診手術,所以需要全身麻醉,他認為全身麻醉的風險,有時候可能比拔一顆牙本身的風險還要高。

他認為,醫療不是萬能,風險是一定存在的,醫師的專業在於降低風險而不是只會成功不會失敗。也就是說,分批分邊採局部麻醉拔20次牙,比1次拔20顆的感染風險高出許多,而1個拔牙傷口,跟20個拔牙傷口在良好的處理與縫合之下,比起全身麻醉的風險簡直無法相提並論,因此醫生寧願花多點時間處理傷口也不要讓患者全身麻醉多次。

史書華表示,病患過世讓家屬非常難過,「但實際上也常常讓主刀醫師本人痛苦萬分!」他認為願意在口腔外科前線工作的醫師已經很少,願意幫助身心障礙者開刀更是做著高風險低報酬的佛心工作,他也希望不要因為這樣的遺憾事件讓好的醫師離開這些艱難的工作崗位,因為最後損失的,還是需要醫療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