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16組藝術家脫穎而出,獲得今年在陶博館駐村機會的藝術家黃偉茜,在駐村期間用陶土記錄生活軌跡,以《量子曲徑》的全新創作,自即日起至10月4日在玻璃長廊展出,呈現自己30天的生活路徑。

文化局長龔雅雯說,藝術家黃偉茜畢業於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近年獲獎無數,包括2018年獲得西班牙「L’Alcora」第38屆國際陶藝競賽特別獎、2016陶瓷新品展創意設計獎,除了參與多項國際聯展外,並曾於日本信樂陶藝之森、印尼駐村創作。藝術對她而言,是透過眼睛將自己的體悟、對他人的觀察融入作品之中,與觀者達到情感的共鳴,這樣的特點在這次駐村成果作品上表現無遺。

黃偉茜觀察現代人經常為工作而忙碌,忘了也要享受生活,每天疲憊的匆忙到公司,開始像個上緊發條的木偶,一回神發現已過下班時間,睡眠和飲食都草草了事,日復一日的生活下去。屢創新意的她,這次在陶博館駐村期間,以《量子曲徑》的全新創作,呈現自己30天的生活路徑,好奇地想藉此一探自己生活樣態。

她突發奇想的開啟手機定位,記錄自己行經的動線,用透明壓克力板畫出路徑軌跡,再捏塑陶土轉變成立體作品,1公分的作品代表實際行進1公里的距離,相當有意思。耗時40小時佈展,懸掛在玻璃長廊,與博物館的鐵灰的鋼骨結構互相映襯,自由又奔放的構圖,傳達著跳脫生活框架的想法。

陶博館長吳秀慈說,這次展出另一趣味點是,當觀眾靠近作品觀看時,觸動機械會使作品產生搖晃與碰撞,彷彿作品受到民眾的「觀測」而觸發的反應。黃偉茜希望透過代表「生活路徑」的作品與觀者「觀測」的行為,引發民眾欣賞時,審視自我生活軌跡進而重新探索自我的想法。此外,在展場分享創作過程中,繪製路徑、記錄路程的壓克力板,也提供繪圖,歡迎有興趣的民眾一起來畫路徑寫日記,繪出自己的生活地圖。


〈量子曲徑〉懸掛在玻璃長廊,與博物館的鐵灰的鋼骨結構互相映襯。    圖:鶯歌陶瓷博物館提供

創作過程中繪製路徑、記錄路程的壓克力板,也在展場和觀眾分享。    圖:鶯歌陶瓷博物館提供

邀請有興趣的民眾一起來畫路徑寫日記,繪出自己的生活地圖。   圖:鶯歌陶瓷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