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島事件」以前,她是聯絡黨外老、中、青三代的「超級大黨工」——也是黨外第一位「專職黨工」。由於擁有「郭雨新秘書」的身分,加上熱烈的使命感,她的人際關係網,不但遍佈全島,甚至遠達國外…

陳菊,1950年生於宜蘭縣三星鄉一個傍山的田野小村。他們家族是個歷代務農、非常保守的大家族,像所有的農家一樣,不但過著極盡儉省的生活,也充滿著濃厚的重男輕女傾向,因此陳菊的童年可以說過得相當艱苦拮据。不過生活的匱乏和傳統的束縛,並沒有傷害到陳菊樂觀熱情的心情,她還是對生活抱著一種自然無畏的態度。她從小就很有「外交命」,無論鄉公所的職員或是學校老師,遇到她時都會跟她打招呼,她也像個大人似的回答他們。就連她的母親,也會奇怪她哪裡去認識這些人。唸初中時,她有一次 去參加三星鄉的鄉民大會,看到鄉長拖著木屐來主持大會,她非常不高興,覺得鄉長沒禮貌,太不尊重大會了,就當面指責他。鄉長沒料到會被一個小女生指出這一點,吃驚之餘只好當場向她道歉。 這位鄉長就是後來曾任國民黨籍省議員的官來壽。高中時她常常課後到鎮上天主堂裡找外國修女,跟著她們去醫院照顧貧苦無依的病患。看到修女們不怕骯髒辛苦,緊握著臨終病患的手,那種對生命的憐憫和對不幸者的關懷,在陳菊的心靈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陳菊在十九歲以前,即具備有熱情、活躍、憐憫等待質,她在讀書之外,就是跟著媽媽上菜市場,幫忙做家事,也跟同年齡的小女孩們一樣沈迷於瓊瑤的小說。 

1969年,轉變開始了……陳菊開始 將她那非凡特質,投注到一個新的領域裡。這一年,陳菊考上了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家裡正為她的註冊費和北上的生活費發愁之時, 鄰居「鱸鰻伯」(本名林清泉)是郭雨新在三星的重要支持者,遂向郭雨新介紹陳菊幫忙整理書信,以貼補生活費用。郭雨新非常疼愛陳菊,待她就如同自己的小孩一般,由於郭雨新的教導和薰陶(無論是政治活動或家居生活),加上在工作上她接觸到很多政壇上的元老、新秀,聽到許多選民不平的申訴,親眼看到許多令她難以置信的政治黑暗面,她的熱情、積極、正義感, 使她全心投入她認為可以改善這些黑暗的黨外民主運動。

美麗島事件」以前,她是聯絡黨外老、中、青三代的「超級大黨工」――也是黨外第一位「專職黨工」。由於擁有「郭雨新秘書」的身分,加上熱烈的使命感,她的人際關係網,不但遍佈全島,甚至遠達國外,外國各大雜誌、報社記者,以及國際上許多的人權工作者,都與她過從甚密。當時的黨外沒有什麼雜誌,除了選舉,也沒什麼引人注目的活動。陳菊一年到頭不停和人聊天、「喝咖啡」,不斷和黨外熱心的支持者保持接觸,告訴他們黨外的最新動態,討論黨外的困境,鼓舞他們。她對理想無私的熱情,使一些和她接觸過的國內記者和專家學者留下相當深刻的印象,也使他們漸漸對黨外不再那麼排斥恐懼。她的愛心,她的活力,為黨外帶進一批一批有憧憬、有理想的年輕人,她介紹他們和學者見面,為黨外助選,拓展他們的見識,加深他們的觀察,這些年輕人對黨外的感情日深一日。 因此自從1969年以後,郭雨新在陳菊穿針引線下,大大擴展了他對黨外民主運動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