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四小龍、四小虎快速崛起。中國改革開放後也緊追在後,並迅速趕過。其後整個東協和南亞也都有非常可觀的發展。新加坡前駐聯合國大使馬凱碩 (Kishore Mahbubani)與英國學者雅克 (Martin Jacques)都曾斷言,21世紀將成為「亞洲人的世紀」( the Asian Century)。然而,在美中貿易戰衝擊下又爆發武漢肺炎,讓人質疑亞洲的前景是否依舊光明。《日經亞洲評論》(Nikkei Asian Review)稍早刊登哈佛大學名譽教授奈伊(Joseph Nye)的見解,直指〈未來不是亞洲人的〉。

奈伊指出,在川普(Donald Trump)的統治下,美國的軟實力(文化,價值觀和政策的吸引力)是有逐漸減弱;儘管如此,美國的領導地位卻仍然牢固。 

奈伊說:「美國仍然是硬實力最強的國家。」 「就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長而言,按(當前)匯率計算,它仍然基本上仍然是美國經濟的2/3。在軍事實力上,它在任何方面都不等於美國。」

他說:「美國仍然是唯一具有全球硬實力能力的國家,而在軟實力方面,美國的表現仍優於中國。」根據英國研究公司波特蘭的一項調查顯示,美國的軟實力位居前5名,中國則排到第27。 。

近年來,亞洲在全球舞台上的作用越來越大,一定程度上要歸功於中國和印度等國家的快速經濟增長,這使得一些地緣政治分析家認為,該地區將承擔西方現在所扮演的主導角色。印度裔美國分析家卡納(Parag Khanna)在他的《未來就是亞洲》一書中預言了世界的「亞洲化」。

奈伊也並非完全不同意這種觀點。 他指出:「十年前,我已經在我的著作《權力的未來》中寫道,21世紀的重大權力轉移之一就是全球經濟中心從歐洲轉移到亞洲,或者從西方轉移到東半球。」

但是奈伊也指出,這並不意味著亞洲可以或者將會創建一個統一的陣線來對付西方。

奈伊說: 「談到亞洲時,事實上是在談論許多國家,包含中國,日本,印度等等」,美國的政治實力和軍事實力無法與整個亞洲地區相提並論,但這個區域的異質性很高。

奈伊指出:「如果談論價值,分界線不在亞洲和西方之間,而是在威權主義者和民主國家之間。」 

「如果你問,『亞洲會否有一個由中國領導的獨裁聯盟?』,我想不會,因為日本和印度既不屈服於(中國)價值觀,也不屈從於中國改變均勢的決心。 」

他說:「如果日本人和美國人團結在一起,中國就無法向日本發出指令。」

奈伊說,儘管全球經濟重心發生了變化,但就全球力量平衡而言,未來不是亞洲的。

 奈伊反對以華盛頓和北京為首的兩極世界的觀點,即使就經濟實力而言,中國是最接近美國的國家。他說:「如果你看歐洲的重要性,日本的重要性,把它們排除在外是錯誤的。」

奈伊注意到香港的民主抗議活動和對中國抱持懷疑態度的台灣總統蔡英文的連任,這意味著「儘管中國的經濟實力已顯著增長,但它仍無法消除具有一定程度政治獨立性的地方之民主價值觀。」

奈伊也注意到武漢肺炎對於國際經濟相互依存的動態的影響。他認為,這種影響是「顯著的」,可能大於2000年代初SARS爆發時的影響,但尚待觀察。

他指出:「在短期內,由於減少了航空,貿易和供應線等等,它顯然具有非常不利的影響。」但「我們還真的不知道會有多深遠。」

奈伊說:「有兩股力量試圖使美中相互依存脫鉤。其中一股可以稱之為『自然力量』的武漢肺炎病毒。另一股是政治力量,有些人基於政治戰略的理由,希望能進一步擺脫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