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零年一月十七日,中國一位名為「露小寶LL」的網友利用個人微博發布了一組照片,照片的背景為紫禁城太和門廣場,除了晴朗的藍天和空曠無人的皇家宮殿,還有一輛豪華黑色賓士車。照片上的兩名女子得意洋洋地靠著賓士車,這是中國社交媒體上常見的年輕女性的炫富姿態。她們穿著時髦的服裝,沒有配戴任何故宮工作人員的證件,旁邊的文字更是一副傲慢的口吻:「趕著週一閉館,躲開人流,去故宮撒歡兒。」

    由於中國自二零一三年起便禁止車輛進入故宮,這兩名女子在周一休館日開車進入故宮拍照的舉動已明顯違反規定,引發中國網民的憤怒和譴責。輿論來勢洶洶。六個小時後,故宮博物院透過官方微博發佈訊息聲稱:「經核查屬實,故宮博物院對此深表痛心並向公眾誠懇致歉。今後,我院將嚴格管理,杜絕此類現象,感謝社會各界對故宮博物院的關愛與監督。」

    然而,這則聲明僅證實確有此事,卻未對任何人究責,更未公開說明兩名女子是如何開車進入故宮的,也未提及究竟是誰同意放行的,如同揚湯止沸、抱薪救火,反而激起網民更大的反彈與討論,認為故宮博物院內部難辭其咎。

    六年前,時任故宮博物院前院長的單霽翔指出,英國的白金漢宮、法國的凡爾賽宮都不允許車輛穿行,「這是一個文化尊嚴的問題」。這句話說得很煽情,很對遵從文化和歷史的中國人的胃口——習近平在紫禁城為美國總統川普導覽時,也自豪地宣稱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

    二零一三年十月,中國總理李克強陪同當時八十一歲的印度總理辛格(Manmohan Singh)參觀故宮,自釣魚臺國賓館借了一輛電動車讓辛格乘坐參觀,這是最後一次外國元首乘車入故宮。此後,故宮博物院宣布,自即日起所有車輛禁止進入故宮。後來,時任法國總統的奧朗德(Hollande)造訪故宮,也是一路步行參觀,並未破例。

    那麼,誰能讓故宮管理方破例呢?有網友肉搜這名名為「露小寶LL」的年輕女子的身份,發現她是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的員工。但該公司隨後對媒體表示,這名女子已經離職。考慮到這名女子此前曾發佈她在豪華遊艇上的照片,很多網友推測她來自非富即貴的特權家庭。有網友發現,該女子曾在微博上自稱是一名中共建國元勳的孫媳婦——果然是太子黨家族。

    「有錢與權真好啊!社會果然是社會,從來都是不公平的,」一名網友評論道。

    「我們小心翼翼守護故宮一草一木,現在都被權貴的車輪碾的跟六百年的青磚地面一樣,坑窪破碎了,」另一名網友說道。

    然而,這些憤怒背後是一種怯懦的酸葡萄心理。中國人早已忘記了三十年前在天安門廣場上碾壓大學生青春胴體的坦克,中國人刻意迴避天安門廣場的坦克車與紫禁城的賓士車之間草蛇灰線的關聯——如果沒有三十年前橫衝直撞、殺人如麻的坦克車,又怎麼會有三十年後踐踏法律、為所欲為的賓士車?

    若譴責三十年前的坦克車,就會像諾貝爾和平及得住劉曉波那樣被關押至死;而批評三十年後的賓士車,大概不需要付出太大代價——這是中國人僅存的一點言論自由,就連官方媒體都假扮出正義使者的模樣來發聲了。《人民日報》發佈評論說,閉館日開越野車進故宮,點燃公眾怒火的是「特權」。《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評論說,此次事件是對「特權的濫用」,「這是一個崇尚公平的時代……今天的社會根本沒有炫耀特權的任何餘地。」——胡錫進真是睜著眼睛說瞎話:在全國民眾都沒有言論自由的今天,他本人不是擁有特別的言論自由的特權者嗎?當別人翻墻到推特、臉書上去說幾句話,就會被警察敲門恐嚇時,他卻可以從從容容地翻墻到海外各種社交媒體上傳播“中國好聲音”,而且安然無恙、穩如磐石。

    賓士車開進紫禁城算不得什麼怪現狀,何必大驚小怪呢?在中國,離奇的事情多著呢:你出門買早點回來,卻發現你的房子被怪手拆掉了;你的孩子在學校裡吃發霉的食品,作為父母的你剛剛說一句抗議的話,就被當做造謠者關進監獄;那個體重只有二十公斤出頭、貧病而死的貴州女士,死前居然說,“給國家添亂了,給國家丟臉了”——國家殺死了她的身體,更殺死了她的靈魂。聖經中說,尋常的暴政和暴君,只能殺死人的身體,不能殺死人的靈魂,所以不要怕它。但是,中共政權是這個星球上亙古未有之邪惡政權,它殺人身體,亦殺人靈魂,連納粹也只能甘拜下風。

    三十年前天安門的坦克,碾碎了中國人對自由、民主、人權的渴望,將中國變成謊言橫行的人間地獄、暴力肆虐的喪屍國度。從此,中國人淪為好死不如賴活著的犬儒主義者。中國人不願也不敢面對一路拉枯摧朽的坦克車,中國人不願也不忍面對失去孩子的天安門母親們三十年如一日的哭泣和眼淚,中國人不再相信世間存在著基本的是非、善惡的判斷。於是,中國人自己吞下自己釀造的那顆苦果,永遠與毒奶粉、假疫苗、非洲豬瘟、薩斯病毒為伴,永遠跪在將他們當做“低端人口”、踩在他們頭上甚至向他們撒尿的習近平們面前。

 

三十年前天安門的坦克,碾碎了中國人對自由、民主、人權的渴望,將中國變成謊言橫行的人間地獄、暴力肆虐的喪屍國度。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