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觀光局委託台灣觀光協會研擬的2030觀光政策白皮書即將公布,這份白皮書放眼未來10年的台灣觀光發展,並廣泛徵詢觀光產業相關之業者與學者,同時計畫提出「觀光立國」的政策目標,可謂雄心萬丈。而就在這幾日,觀光局宣布今年來台旅客突破1111萬人次,創下歷史新高,這也是連續5年,來台旅客超越千萬人次,為2030觀光政策白皮書的登場,奏起了嘹亮的舞台背景音樂。

「觀光立國」這個政策願景,是符合當前台灣國家需要的。原因有二:從經濟的層面來說,觀光業可以是新的火車頭產業。台灣狹義的觀光產值並不高,大約只佔GDP的4%,低於全球的平均值10%。但是,觀光業繁榮的不只是觀光業,它可以帶動飯店的興建、百貨與餐飲的發展、運輸業的成長,乃至於金融業的發達,所以它所帶動的產值與就業機會,遠遠高於帳面上的數字。

其次,從政治的層面而言,台灣的觀光更是一個關乎國安的產業。扁政府時期,儘管兩岸包機直航的各項實質談判幾近完成,但中國為了不給民進黨政府創造利多,硬是等到馬政府上台後才肯鬆手。而馬政府對於觀光政策的最大敗筆,就是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過度依賴中國市場。儘管靠著陸客的加持,觀光人次節節上升,最後在馬英九卸任前突破了千萬人次。可是2016年小英總統上台之後,中國政府卻把觀光客當成一項經濟制裁的武器,逼迫民進黨政府接受九二共識。陸客急凍的結果,讓蔡英文政府承受極大的壓力。換言之,如果台灣的觀光產業不能夠有健全的體質,一昧依賴單一市場的結果,將使我們的國家政策受人擺布,進而使國家安全受到威脅。因此,推動「觀光立國」的概念,將觀光視為最優先的產業之一,就國家治理而言,實在有實務上的必要。

不過,「觀光立國」不能淪為政治口號,更需要具體的行動力。發展觀光產業需要討論的面向很多,但就政府架構與效能的層面來說,多年來一直有升格觀光局為觀光署或觀光部之議,但是筆者認為,單單升格觀光局是不夠的,應該還要重視現有的「行政院觀光發展推動委員會」,充分發揮它的平台功能,由院長或副院長親自主持,整合各部會的觀光資源與觀光相關政策。因為,觀光產業的發展,涉及的部會業務極為廣泛,除了運輸、基礎建設本位的交通部之外,還有掌管文化事務的文化部,負責國家公園、民俗宗教的內政部,入出境管理的外交部,農林漁場的農委會,海岸線管理的海巡署等等,如果沒有院長或副院長親自統籌指揮,各部會很難齊一步伐,真正落實「觀光立國」的願景。

所以,「觀光立國」是一個很宏大的願景,但是它需要堅毅而持續的政府實踐力,萬萬不可流於一場大拜拜。

圖為台北市雙層觀光巴士。   圖:翻攝自Flickr/劉奕杉開放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