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就要吃草莓農委會表示,草莓的營養非常豐富,每100 克鮮果肉中就含有 60 毫克維生素 C ,比蘋果、葡萄含量還高!不過,你可聽過「草莓有很多農藥?」或是「草莓一洗就掉色,是不是加了人工色素」等謠言,《新頭殼》整理關於草莓的三個謠言,一次幫你破除!

農委會表示,草莓果肉中含有大量的糖類、蛋白質、有機酸、果膠等物質和豐富的維生素 B1 、 B2 、 C 、 PP 以及鈣、磷、鐵、鉀等多種人體必需的礦物質,而草莓所含的胡蘿蔔素是合成維生素 A 的重要物質,豐富的膳食纖維則能幫助消化,都是人體很容易吸收的成分。

一、超大顆草莓有激勃素不能買?

網傳「這幾年吃的草莓比以前大,是因為加了激勃素,吃多了對人體有害?」對此,農委會闢謠表示,激勃素早已普遍用於改善農作物的品質,無致癌性,只要低於安全用量就無礙健康,故草莓使用GA應屬安全,請消費者勿隨便聽信謠言,安心食用。

農委會說明,勃激素(GA)為植物的重要生長荷爾蒙之一,存在於植物體內,屬天然產物,主要有打破植物休眠、促進發芽及植物體的伸長等功能。應用於草莓,主要是促進花梗伸長,改善果實過於壅擠生長,只要低於安全用量就無礙健康,目前尚無研究證實會造成人體不良的影響。

目前GA已可由菌類大量發酵提煉而得,非人工合成,且至今尚無GA使用造成罹癌的報告報導。

二、草莓有很多農藥,吃多會致癌?

農糧署北區分署副署長林美華指出,草莓因為皮較薄,碰到下雨很容易爛掉,產生病害,為控制病害會需要噴灑農藥,不過,不管哪個作物都需要用藥,草莓並沒有使用特別多農藥,林美華強調,大湖這兩年陸陸續續很多農民加入產銷履歷驗證,也同時針對草莓農藥殘留進行把關抽驗,民眾可以選擇擁有產銷履歷的產品更為安心。

農委會表示,農藥依其特性不同,有可能殘留於蔬果表面或進入組織中,對於進入植體組織中之殘留農藥,唯有靠植體內農藥自然降解,以降低蔬果農藥殘留量,而草莓的安全採收期隨著生育期及防治項目也有所不同,所謂的安全採收期,就是藥劑施用後至殘留低於容許量以下之日數,農委會指出,育苗期(4月~9月)約3至5天;定植期(9月~11月)約5天;採果期(12月~4月)則約3到7天。

隨著消費者對食安的重視,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也積極輔導,農民以友善環境耕作技術栽培草莓,栽培全程不使用化學肥料、化學農藥,讓農民種得健康,消費者吃得安心!

農委會表示,草莓的正確洗法是放進漏籃之內用清水慢慢沖洗,瀝乾後可用軟毛巾吸乾水分,入口前才將蒂頭拔除最好。草莓在栽培過程中容易受到污染,而且屬於重肥重藥的水果,建議食用前一定要清洗完全以保障食用安全。

三、草莓洗一洗會掉色,是上了人工色素?

食藥署指出,草莓含有花青素,而花青素是一種水溶性色素,當含有花青素的蔬果接觸了水分並浸泡,蔬果中的花青素便容易經過長時間浸泡而釋出,因此會發現原本清澈的水逐漸變色,或是再擦乾草莓時發現衛生紙印上粉紅色,便是水溶性的花青素已溶出,並非坊間謠傳的人工色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