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合作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就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這麼棒……」這對看似言情的開頭雖然有點搞笑,卻也是科技部推出法人鏈結產學合作計畫最關鍵的初衷。科技部日前舉辦「108年度運用法人鏈結產學合作計畫成果發表會」,展現法人搭起產學合作橋梁的成果。會中展示各學術機構帶來的精心研發成果。從醫藥、飲食到環保,囊括多元面向,展現學界源源不絕的創意,成為改善人們生活的新助力。

國人聞「癌」色變,其中口腔癌、口咽癌及下咽癌等癌症,在衛福部2016年死因統計中高居男性腫瘤死因第4名,不但早期發現不易,人數逐年增加,發病年齡還有下降趨勢。但這個令人沮喪的消息,極有可能被扭轉改變!一款由長庚大學余兆松教授率領團隊研發出的唾液快篩試劑,已進入GMP量產,透過該款試劑,最快只要20分鐘,就可以知道是否患病,早發現早治療。

長庚大學余兆松教授指出,台灣口腔癌的發生率是世界第一,每年增加5千起病例,堪稱「國病」,發病年齡還有下降趨勢,不乏20、30多歲的病患,而且早期發現不易。雖然2010年起,國健署推動口腔癌篩檢,以目測口腔篩檢搭配病理切片檢查,但和同樣透過篩檢以提早發掘病徵的子宮頸癌、乳癌和大腸癌相比,透過口腔癌篩檢發現早期癌症病變的比例只有3到4%,遠比後者們2位數以上的比例低很多。

事實上,根據資料顯示,口腔癌在第一、第二期只要接受適當的治療,3年內的存活率有72%,5年內的存活率有60%,但若發現得晚,第三、四期的存活率將分別降到61%及30%。

追根究底,余兆松認為,多達20種口腔癌前病變只能靠醫師憑個人經驗來檢視、判別患者的口腔有無病變。醫師可能沒有檢查到,或檢查到了,要求患者去醫學中心進行切片做進一步檢查,但切片只會切一到兩個小地方,很容易出現漏失。此外,目前市面上也沒有任何生物標記可用來協助篩檢口腔癌。

因此,他率領團隊利用免疫分析法定量唾液樣品中新腫瘤生物標記「OCBM-1」含量,做為篩檢口腔癌的指標。最後依據可能遇到的情境,開發兩種不同類型的產品「快篩試片組與ELISA檢測試劑套組」。這兩種產品皆以檢查唾液為主,優點是以非侵入性方式採集,收集簡單、容易操作,因此病人接受度高。

第一種「快篩試片組」,搭配手持式讀值儀使用,只要花20分鐘,就可以得到半定量數值,初步診斷是否罹病,適合用在第一線篩檢或缺乏專業口腔保健人員的地區,例如診所、衛生所、偏鄉醫療。而第二種「ELISA檢測試劑套組」,因需要配合大型讀值儀使用,比較適合具規模的檢驗單位,可提供精確量化數值,進行病情預測、病情追蹤等。

余兆松指出,上述產品已進入量產階段,正在國內外進行臨床實驗並申請上市許可,預計在2020年後陸續上市。屆時不但可以提高口腔癌的早期篩檢率,更可以大幅降低因未能及早診出而產生的龐大後續追蹤及治療費用,並提高患者的治癒率。

徐兆松的研究成果,讓社會上許多口腔癌潛在病患看到一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希望。不過,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讓自己遠離風險的最好做法。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資料顯示,造成口腔癌的原因有許多,又以「抽菸、喝酒及嚼檳榔」為三大兇手。其它原因還包括梅毒、缺乏營養、長期放射線治療、不良口腔衛生等。盡早改善不良的生活及飲食方式,才能讓自己告別口腔癌威脅。

長庚大學研究團隊說明癌症檢測試劑開發過程。   圖:郜敏/攝

現場展示的「快篩試片組與ELISA檢測試劑套組」與說明看板。   圖:郜敏/攝

現場展示的「快篩試片組與ELISA檢測試劑套組」。   圖:郜敏/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