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智庫台美研究中心執行長、前總統府發言人陳以信與該中心研究員唐欣瑜在美東時間9月28日,於美國著名外交政策期刊「國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上發表專文,以台索斷交為例指出,台灣成為美中對抗下新的代理戰場,如果華府不願繼續看到台灣的邦交國轉投北京懷抱,需加強介入力度,但恐觸發與北京進一步衝突,最佳途徑是讓台灣與美中權力衝突保持距離,台灣才能守住邦交國。

這篇名為「台灣將成美中代理戰爭的戰場?」的文章指出,台灣剩下15個邦交國,華府正陷入幫不幫台灣穩固邦交的政策兩難,如欲避免這場代理戰爭升溫,應讓台灣與美中衝突保持距離,鼓勵台灣發展建設性兩岸關係,台灣也才能守住剩餘邦交國,避免淪為美中爆發更大衝突的導火線。

文章指出,就程序上而言,台索斷交的過程算是史無前例,因是索國內閣經過三個月評估,復經內閣開會通過的集體決議,並非是領導者突發的個人決定。而三個月的評估時間,足以容許外國政府的介入,因此包括美國與澳洲都試圖干涉阻止,最後以失敗收場,不僅展示南太平洋權力動態的轉變,也凸顯美中在此出現一種新型態代理戰爭的可能。

文章強調,台灣現在所剩15個邦交關係,恐怕成為美中在地緣政治影響力此消彼長的判斷指標,台灣成為美中對抗下新的代理戰場,結果可能利弊參半。一方面可能從中得利,因為台灣可搭便車,讓華府出面幫忙穩固所剩的邦交關係,但也可能成為代理戰爭的受害者,台灣可能終將失去那些依附在美中競爭關係下的邦交國。

文章分析兩種情形,如果華府不願繼續看到台灣的邦交國轉投北京懷抱,美國需要加強介入的力度,才可能阻止下個案例的發生。但副作用是,台灣的國際空間狀態,將逐漸被整合入華府的全球佈局目標,這可能會觸發與北京進一步衝突。華府必須認真思考是否真想掀起這場代理戰爭,也必須評估如果北京最終對台灣議題耗盡耐性,這場代理戰爭上升為全面戰爭的可能性。反之如果華府放任北京對台灣邦交國繼續施展影響力,那就等著看骨牌效應會持續到何時?

文章認為,台灣若非得到華府的強力支援,又不肯改變目前孤立於北京的政策路線,恐怕終將失去所有的邦交國,最後不管華府幫不幫忙,兩種結果都不會符合美台雙方利益。

作者指出,如果華府希望降低代理戰爭發生的可能性,最佳途徑是讓台灣與美中權力衝突保持距離,並鼓勵台灣設法發展出建設性的兩岸關係,唯如此華府才能從此政策兩難中解脫。台灣也必須能在美中兩強全球爭霸的格局下,採取更為溫和與中立的政策立場,與美中都保持適當距離,好為自己掙脫出一個生存空間。也只有這樣,台灣才能守住邦交國,也避免淪為全球更大規模衝突的導火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