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韓國瑜市長又拋出新的政策,題目是「環保與生態-對抗氣候變遷」,其實這個題目,從頭到尾聽下來,只是在重新包裝韓國瑜之前提過的重啓核電議題,本來不值得一駁,但既然用減碳跟環保跟來偽裝,那只好提醒一下韓團隊,先做好功課,尤其是最新的新聞才出來沒多久,關心一下國際能源發展的情勢,特別這個新聞還是藍營最關心的中國。

中國政府自2000年以來就開始建設太陽能電廠,道2018年為止累計容量已經到170GW,光是2018年一年就裝設43GW的發電量。在2000年的時候,如今,中國的太陽能發電電價,已經實現所謂的「平價併網」,意思是說,中國太陽能電廠在低補貼甚至沒有補貼,並考慮電廠有利潤的情況下,已經可以跟燃煤發電、水力發電價格相同。中國在開始發展太陽能電廠的時候,確實也經歷補貼、高發電成本的歷程,但從今年開始中國部分地區的太陽能發電平均電價已經降到每度電0.316元人民幣了,以今天的即期匯率來算約台幣1.3834元,而中國的燃煤發電平均每度電0.324元,約台幣1.4185元。

台灣電力公司的發電,以最新的2018年資料來看,全年下來自發電力的成本平均是每度電2.02元,單看核能發電是每度電1.28元,這跟中國的太陽發電價1.38元只差0.1元而已。而且不要忘記,中國自己可以找沙漠把核能廢料埋了,還沒有購地跟給人民補償金的問題,而我們的核後端處理費用則還在增加當中,這會讓我們實際的核能發電成本越來越高。也就是說,太陽能發電隨著技術進步、規模擴大,每度電的成本必然會低於台灣的核能發電。如果我們真的要執行「以核減碳」政策,維持核能發電一定比例,那我們勢必很難繼續降低所有綠能發電的平均成本,或者至少綠能發電成本降低的速度必然延長,那韓國瑜市長,請問您要如何解決未來台灣電力比他國還貴的問題?以及,為了核能而延長擴增綠能發電時間,這中間多排出來的碳呢?

中國花20年的時間發展太陽能發電,目前全世界太陽能發電中國佔七成,這中間有能源自主的國家安全戰略考量,也有對全世界輸出太陽能設備產業發展的政策考量,這都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完成的成果。若台灣真的要對減碳以及全球暖化與環保貢獻心力,應該用的是台灣真正的優勢,製造業,換句話說,真正的節能減碳,是在能源政策上,我們以後可以製造並輸出綠能供電產品,目前來看,最有潛力的就是建立台灣的離岸風電供電及設備製造產業鏈,這樣未來我們自己的製造業能用到更便宜的綠電之外,還能夠輸出低碳能源到外國,讓台灣又賺錢、又環保,這才是台灣對抗全球氣候變遷最有力的武器。要達到這個成果,需要有遠見的規劃,而不是要重新包裝的重啓核能老調。

文/魏水秀(大學經濟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