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大部分的人都喜歡王子跟公主永遠幸福的故事,在結婚的那一刻,也希望自己可以像童話故事裡的結局一樣,永遠幸福快樂。在婚姻的旅途中,要面對許多的改變,從戀愛交往到結婚,不僅關係變了、身份變了,親戚也變多了,除了工作,生活不僅柴米油鹽醬醋茶,當孩子出生,角色也改變了。然而,不是每一對夫妻,都能夠適應這些變化,不論是什麼原因,當雙方發現不能再一起生活,就有可能做出離婚的決定。

父母照顧好自己的情緒

不是每一對離婚的夫妻都可以好好分開,在Holmes & Rahe的研究中,離婚是排名第二的壓力事件,離婚後可能會有被拋棄、失落、憤怒、不甘心、被背叛的感受,有情緒也是正常的。人們習慣為自己找到一個理由,有時會認為離婚都是對方的錯,自己是一個受害者,但這樣不一定會讓自己過得比較好。在心理治療中,治療師會陪著當事人,從情緒、關係與脈絡中整理自己,當自己無法處理好這一切混亂的情緒時,建議尋找專業協助。

不要逼著孩子當大人、說對方壞話

由於離婚的過程不一定順遂,夫妻也會面臨壓力,在生活中或是螢光幕上,偶爾會聽到這樣的對白,「你媽媽不要你了,爸爸會幫你找一個新媽媽」、「爸爸在外面有新的女朋友,他不要我們了」,年紀小的孩子不但要處理自己被拋棄的恐懼,可能還要隱藏自己的擔憂,還要像個大人承接雙親的情緒,甚至扮演起安慰父母的角色。父母在未處理好自己的情緒與想法前,有時候還會透過討好、收買、恐嚇等方式拉攏孩子、要孩子選邊站,例如:「以後爸爸跟媽媽不住在一起,你要選誰一起住?新的叔叔/阿姨會愛你嗎?」孩子在這過程中不斷接受矛盾的訊息,被迫長大去處理、解決父母的問題,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不見得是好事。

和孩子好好談離婚

不同年紀的孩子對離婚有不同的理解能力,有時候孩子不一定可以理解大人關係的變化,但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接下來的轉變,讓孩子知道這件事是可以被說出來、被討論的。父母以一致、合作的態度,讓孩子知道離婚是父母雙方共同的決定,父母為自己負責,並不是父母或是孩子任何一方做錯什麼才造成,也能夠讓孩子在面對離婚時,了解自己是安全的、被重視與被關心的。

孩子仍然需要雙親的關愛

離婚的時候,夫妻雙方會面臨照顧孩子的問題,在協議親權行使時,應以孩子的最佳利益為考量。當孩子必須與父母之一分離時,除了讓孩子知道未來可能會有的改變外,也要傾聽與理解孩子的情緒,向孩子說明父母對他的愛並不會因此而有改變,孩子可以與雙親定期會面、相處,讓孩子知道親子關係並不會因為這樣的分開而消失。

文:洪梅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臨床心理師

臨床心理師洪梅禎。   圖 : 洪梅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