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教行動聯盟號召數百位家長赴教育部陳情,要求成立教改檢討委員會、提高考試鑑別度、提高大學考試入學核定名額,教育部今(26)日對此表示,針對考招相關精進議題,將請招聯會落實日前15所常委學校聯合聲明,儘速成立諮詢會,邀請高中端、家長端及各界關心大學入學制度人士共同參與討論,並強調未曾限制大學校系考試分發名額比例,但如果校系要提高考試分發名額比例,教育部予以尊重。

教育部高教司科長郭佳音指出,目前大學入學制度雖無法讓每一方都完全滿意,但從85年12月建議暢通升學管道、推動多元入學制度,大學多元入學方案於91年實施以來,即不斷傾聽各界聲音進行檢視與滾動微調,以緊密結合高中育才及大學選才兩端。

近期外界針對參採學測科目數、學測鑑別度、個人申請篩選倍率、志願數、第二階段甄試採團體面試等議題所提出之建議,各大學校系、各高中、家長、考生及社會各界,看法未必一致。因此,教育部將請招聯會落實日前15所常委學校聯合聲明,儘速成立諮詢會邀請家長、高中端、家長端及各界關心大學入學制度人士一起參與,持續與各方針對高中育才大學選才議題作更深入的分析、討論及評估,以凝聚共識、精進做法、降低疑慮。

針對考試鑑別度,郭佳音表示,依個人申請設計理念,學測用於繁星推薦及個人申請第一階段之篩選,學生僅須學科基本能力達一定程度即可,是否錄取將留待至第二階段指定項目甄試(如備審資料、實作測驗、面試等),由大學校系綜合評量學生的學習成果和多元表現,而不侷限於學測成績。因此學測是為大學校系初步篩選學生而設計,採「級分制」而非原始成績,避免以過細絕對分數進行強篩選。

郭佳音解釋,今年部分校系在個人申請第一階段學測同分篩選超量,主因是學測高分群的考生同分,若要特別區分高分群學生的差異,科目試題組卷時,需要配置較多偏難試題,但這同時會導致過多人集中在中低得分組。此情形不僅會減少考卷整體鑑別度,更會產生使大批學生因而放棄學習的後遺症。目前大考中心已提出建議,若要強化學測鑑別高分群考生功能,在最小變動原則下,可考慮未來將第15級分再予細分為15、15A及15AA等三級,提供大學各校系在發生同分超額而需要進一步比序時加以採用;後續將請招聯會與大考中心循程序進行評估討論。

至於外界關切團體面試妥適性、視訊面試可行性等議題,郭佳音說,會要求招聯會及大學檢討團體面試辦理方式,團體報名倘無實質互動,僅為學系介紹之情形,即不應納入甄試項目;同時進行「視訊面試」的評估,或可小規模在離島與偏鄉地區試辦,由高中與大學彼此配合,以解決遠距面試所衍生的公平、公信疑慮。若有相關資訊設備需求,教育部將會提供協助。

對於家長團體質疑未來高中學習歷程相關問題,教育部提醒學生及家長,不要聽從坊間補習班去花冤枉錢準備。高中學習歷程在大學端審查時會以課程成果與校內表現為主,並透過限制件數避免軍備競賽與積點比賽,引導大學「重質不重量」看見考生在校內的修課歷程及多元表現,不要只用絕對成績篩選學生。因此,即使學生在高中的學習軌跡有高低起伏,也可在課程學習成果或學習自主等資料呈現,讓大學知悉,避免因學習試探或一時失常而影響升學。同時高中學習歷程檔案是協助學生提升備審資料效力的服務工具,絕非強制學生之義務,學生若選擇不運用高中學習歷程檔案,未來在升學時仍可自行上傳高中學習歷程檔案之外的備審資料,惟其資料將無教師認證與歷程時點紀錄。

教育部最後重申,完全尊重各校對於考試分發招生名額分配比例。審核個人申請名額時,是由學校主動提出擴大個人申請名額比例之需求,評估不同管道學生入學後的學習表現、在學穩定度、招收弱勢學生等指標自行規劃;教育部並參酌學校教學資源、甄試方式及品質等情形,嚴格審查並據以核定個人申請比例上限。但對於考試入學分發招生名額比例並無規定上限,如有大學規劃比例拉高至50%以上,教育部一定予以尊重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