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40年,台灣處理對美國事務代表機構「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更名為「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前外交部長程建人分析,這表示,台美關係更近一步,同時,也與美國希望對中國施壓有關。

外交部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美國依據1979年台灣關係法,成立美國在台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inTaiwan),作為執行美國政府與台灣相關事務的代表機構,台灣相應於同年設立「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作為AIT的對等機構。

外交部說,為明確反映台灣處理對美國事務代表機構的工作內涵,經與美方充分協調溝通,決定將「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Coordination Council for NorthAmerican Affairs,CCNAA)更名為「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Taiwan Council for U.S. Affairs,TCUSA)。

1978年12月,美國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與中華民國斷交、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為了處理斷交後的台美關係發展,美國國會推動台灣關係法立法;在國會通過後,時任美國總統卡特(Jimmy Carter)於1979年4月10日簽署。

當年兩國關係生變時,程建人擔任駐美大使館政治組一等秘書,曾多次陪同時任外交部次長楊西崑與美方談判。他回憶,當時在美國的斷交談判一談就談了兩個月左右,困難很多,包括中華民國駐美國機構的名稱與數量都是攻防戰場。

程建人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當時美方是比較強勢的一方,對於台灣提出Chinese、Sino等字眼,因為帶有一點中國的意味,美方都不同意。但若用台灣,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因顧慮有台獨意味,也未採用。

他說,後來美方提供一些選項給台灣,最後台灣從中選出「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這個名稱,作為AIT對等機構。

斷交後,中華民國駐美大使館也改稱「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駐美國辦事處」。直到1994年,美國柯林頓政府檢討對台政策,「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駐美國辦事處」才更名為「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

歷經40年,位於台北的「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將更名為「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曾任駐美代表的程建人表示,就客觀來說,「是台美關係更近一步」,但從兩岸關係來看,就「觸及一些比較敏感問題」;由於現在美中台三角關係比以前更為複雜,台灣仍須謹慎處理。

有關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的更名,他分析,顯然不單是台美雙邊關係,而牽涉美中台三邊的關係。在美中競爭關係之下,美國對中國的策略、政策已有所調整;包括貿易、科技、政治、軍事等方面,美國希望在不同領域給中國施加壓力。

他認為,美方不單單是外交上的考慮,「說不定也考慮到台灣國內目前的情況」。

此外,有關國安會秘書長李大維日前在美國與美國國安顧問波頓(John Bolton)會晤,創下台美斷交後首例。程建人說,台美國安高層官員之前就有見面過,「但這麼高層又公開,這是以前沒有的」。

1996年3月,時任國安會秘書長丁懋時曾於紐約和時任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柏格及國務次卿塔諾夫舉行會談,就化解台海危機交換意見。

自1979年斷交以來,台美關係發展歷經多次起伏,自從川普政府2017年上任以來,可說達到高峰。包括美國國會去年通過鼓勵美台各層級官員互訪的台灣旅行法,由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簽署生效,以及聯邦眾議院5月初通過「台灣保證法」與「重新確認美國對台及對執行台灣關係法承諾」決議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