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除了奮勇殺敵、浴血奮戰傷亡名單外,我們如何用另一個角度了解戰爭?國立臺灣文學館(臺文館)、婦女救援基金會與荷蘭「安妮之家」協辦「安妮與阿嬤相遇-看見女孩的力量」展覽,將展出安妮的日記複製本、重現安妮於閣樓密室的生活,以及台籍慰安婦藉由藝術創作自我療癒的過程。

1942年6月12日,安妮・法蘭克於13歲生日時收到一本紅白格紋日記本;兩天後,她將置身於戰爭陰影下的少女心事,通過文字保留在日記本上。同年7月,安妮一家人躲進父親公司的閣樓密室,儘管行動受限、處境艱困,仍不輟地以充滿溫度的筆調,訴說面對死亡隨時可能降臨的心路歷程、與家人的衝突對峙、青春期的萌動與渴望,以及對自由、尊嚴和人性的終極信念。安妮的日記為此成為二次大戰時的珍貴見證,也被譽為「改變世界的十本書」。

約莫同一時期,東亞一群花樣年華的少女被迫成為戰爭中性暴力受害者,在異鄉的慰安所中埋葬青春。與安妮不同的是,戰爭結束後慰安婦以倖存者的姿態活了下來,數十年來卻飽受外界異樣眼光和冷嘲熱諷。從當年的少女變成老嫗,慰安婦阿嬤們仍直視過去傷痕、以勇氣修復自我。

臺文館表示,安妮與阿嬤在遙遠的平行空間,卻因戰爭而產生連結,讓我們得以透過女性的視野凝望人類在戰爭前的靜默、控訴與抵抗,感受其奮力求生的能量。在那個人人被迫做出選擇的時代,這是她們的、也是寫給世人的和平之夢。

臺文館談到,荷蘭的《安妮日記》、臺灣的慰安婦訪談錄都在思考,戰爭是什麼?除了充滿陽剛氣味的英勇殺敵、浴血奮戰,除了戰術、武器、金錢和傷亡名單外又該如何抵達戰爭的另一面,也許透過女性的視角和敘述,挖掘底層小人物的記憶,能夠從不一樣的角度洞悉戰爭。

臺文館館長蘇碩斌表示,在安妮與慰安婦阿嬤間不同的時空卻有相同的際遇,透過文字化為力量,讓人與人之間彼此尊重,並能更深刻感受,每一個人都需要平等對待彼此。臺北市婦女救援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董事長葉德蘭指出,這是婦援會第一次與國家級的博物館合作。期許社會能換位思考,讓擁有生命韌性的女性故事,不會在時間長河中消失。

國立臺灣文學館與婦女救援基金會「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主辦、荷蘭「安妮之家」協辦的「安妮與阿嬤相遇─看見女孩的力量」展期自2019年4月11日至8月18日,於臺文館展覽室C展出。

「安妮與阿嬤相遇-看見女孩的力量」展覽,將重現密室成員與密室生活。(圖/台灣文學館提供)

展場中也將展出慰安婦阿嬤的創作。(圖/台灣文學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