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技術和氣候的種種優勢,讓台灣的農產品具備良好品質,這是早已被國際認可的事實,舉凡鳳梨、釋迦、芒果、香蕉、木瓜等作物,經常是讓外國人趨之若鶩,來台都會搶購的伴手禮選擇之一。曾擔任過北農總經理的韓國瑜當然知道這件事情,所以刻意把自己的形象打造成為「農產品外銷推手」,宣稱自己可以幫這些優質作物找到更多的銷售出路,更在當選高雄市市長之後,旋即出訪星馬推銷高雄在地農產品,企圖把自己在媒體上的聲量再次拉高。

但其實仔細觀察,會發現一些端倪,例如韓國瑜市長和新加坡在地超市所洽簽的這批訂單,在第一時間農委會就表示,這其實是在過去的既有通路上持續簽訂合約,並不是新追加的通路。而新加坡本來就是台灣農產品南向國家中第4大出口國,去年54億美元外銷出口總額中,新加坡就占了3億台幣元,韓國瑜市長其實是重複的把「同一塊餅」搬出來當作自己的政績。

我並不是要完全否定韓國瑜市長,畢竟就如同蘇貞昌院長所說的:「只要東西賣得出去,都是對台灣好,不必相互漏氣」,藍綠本來就應該不分黨派,共同替台灣農民尋求更多訂單,但我要想說的是,對這些農民來說,看到既有通路能夠持續維持,而且政治人物還願意替我們的產品做行銷,這當然是美事一樁,但唯有建立更完善的制度來支持農產外銷,其實才是根本的治本之道。

簡單來說,公部門就是要對症下藥,先分析為什麼對於某國的銷路碰到瓶頸了?先找出原因,接著在建立制度來突破這個瓶頸,畢竟制度才是保障農民獲益的長遠之計,再多的零星式訂單,都比不上完善的制度支撐來得重要。不得不說,農委會前幾天在東京拿到的5億元香蕉大訂單,就是一個很棒的模範案例,因為陳吉仲主委成功的提出一個完整因應機制,成立農產品外銷平台來穩定供應,才讓龜毛的日本人願意在合約上簽字。

內行都知道,台灣香蕉對日銷售連年下滑,主因是氣候不穩定導致市場秩序混亂、價格時高時低,當然就不可能穩定的進行對日輸出,而農委會除了在生產端方面協助自動化、機械化發展,未來也將會啟動一整套的SOP來協助集貨、包裝、冷鏈等設備升級,建立穩定供貨機制,如此一來,就算是碰上國內蕉價在短期的大幅變動,也能確保外銷日本的香蕉數量維持穩定。

總而言之,我們小農的任務就是努力的把產品品質顧好,政府的任務就是利用公權力來幫助小農,不要讓我們辛苦栽種的產品最後無路可去,在這樣的共識之下,像農委會這樣建立長遠制度的方式,當然會比韓國瑜市長的零星式搶單更能夠確保農民長期收益,也希望韓國瑜市長能夠主動向農委會合作,一起為台灣的農民建立更完善的制度,這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

黃惠華(來自高雄的小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