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陸續開鑼,根據中國官方工作報告,中國2019年的國防預算計劃增長7.5%,低於去年的8.1%。這是中國國防預算連續4年降至兩位數以下。今年中國國防預算總額將為1.19萬億元人民幣,約合1776.1億美元。

《環球時報》5日發表社評指出,每年中國兩會期間,西方媒體都會圍繞中國增加軍費炒作一輪 「中國軍事威脅論」,今年也不例外。它們今年集中抱怨中國軍費使用「不透明」,另外宣揚中國的實際軍費比公開公佈的高很多,「不過這些指責都不是新的,而是這些年時不時就拿出來冷飯熱炒的指控。」

社評稱,客觀看中國的國防預算情況和實際軍力情況,那麼中國軍費與第一名美國的7000多億美元的規模尚有巨大差距,同時又比排在中國之後的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印度等高出不少,它們都是幾百億美元的水平。

《環球時報》表示,然而「中國軍費規模世界第二,實際戰力水平卻排不到第二」,這是因為中國軍力的「增速快,但存量小」。文中認為,中國提升實際戰力尚有漫長的路要走。

從海上力量看,社評指出,中國與擁有11個龐大航母戰鬥群的美國存在巨大差距,就是美國海軍原地不動,中國海軍要達到它的水平也需要幾十年的時間。

再看核力量,文中分析,美俄的核武庫規模也是中國無法望其項背的。通常認為,中國核彈頭的保有量一直低於英法的水平。

由此看來,「這一代中國人不太可能把建立一支與美軍旗鼓相當的軍事力量作為自己的目標」。《環球時報》並稱,美軍不僅有力量,而且將自己定義為在全球執行任務的軍隊,美國遍佈全球的盟友體系支持了它的這一定位。

「中國的軍事力量、目標、海外基地的匹配能力都決定了我們走不了那麼遠」,社評稱,中國增加軍費「意在滿足我們的現實國防需求」。

文中指出,「一方面我們的國防戰略是防禦性的」,「另一方面我們面臨的安全威脅和挑戰不斷增加」。《環球時報》解釋說,美國將中國宣佈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各種對華壓力都在加碼,嚴重增加了中國的安全風險」。

從長期看,社評提到,「中國必須不斷加大美國軍事挑釁中國所意味的代價,使其成為華盛頓的不可承受之重,才能將我們的國家安全進一步築牢。」

展望未來,社評提出一些趨勢和態勢值得關注。一是中國軍費有很強的持續增加能力,中國軍費總量會進一步擴大。「但由於沒有謀求世界霸權的野心,未來的中國也不會尋求維持一支全球軍隊的軍費規模。」

二是全球化決定了中美不可能為開展一場全面軍事攤牌而進行軍備和軍力競賽,「那太瘋狂了,冷戰時期的情形完全與之不可同日而語」。《環球時報》認為,中美之間的安全問題或許「最終會以我們今天還難以預測的方式得到管控」。

三是中國與美國的基本安全思維和戰略構想不同,兩國很可能就形不成傳統意義上的軍備競賽。社評指出,中國會以自己的思路構建國家安全的屏障,美國會繼續按照它的霸權方式走一陣,「但華盛頓對絕對軍事優勢貪得無厭的追求未必能長期持續,有很高機率它將被證明是缺少實際針對性和浪費的。」

《環球時報》繼續酸美國「這先進那先進,就是整體思維有些落後,被傳統地緣政治觀深度套牢,它好鬥的國家戰略與21世紀國際關係的真實主題出現了一定錯位。」

社評質疑,美國現在還認為它的核武庫太小太落後,「這是一種能用武力嚇住全世界的陳舊認識」。而事實是,「它連比它弱小得多的朝鮮都嚇不住」。

總之,《環球時報》強調,中國的軍力發展一步一個腳印,「這個國家有既要強大又不能窮兵黷武的戰略清醒和自覺」。「中國軍力越強,越重視止戈為武的道理」。「我們更不會產生軍事上挑戰美國的衝動」。

社評還指出,這是個已經30年沒有對外用兵的國家,「而在這期間有無數比我們強的以及比我們弱的軍事力量捲入了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