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今(13)宣布第三期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正式啟動,太空三期為期十年,自今年起至 2028 年止,總預算 251 億元;接下來十年間,每年至少要發射一顆衛星,目前台美合作的福衛七號已在等待運送赴美發射,未來將接替福衛三號執行任務,接著會是台灣自主研發的氣象觀測衛星獵風者衛星,預計明年中或明年年底發射。
太空三期預計發展 6 枚先導型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 2 枚超高解析度智能遙測衛星,及 2 枚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等;其中,搭載國內自主發展光學遙測酬載的「先導型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與「超高解析度智能遙測衛星」,兩者解析度均優於 2017 年發射的福衛五號 2 米解析度,2 米解析度可看到什麼,科技部長陳良基比喻,就像從台北 101 可以看到墾丁的一個大人,而1米解析度可以看到一個小朋友。
「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則是搭載主動式雷達,經由衛星發射的微波反射對地形進行偵測,並可全天候取向,不受夜晚及雲霧水氣的影響;這一系列衛星將搭配福衛五號,提供台灣每日多次再訪高解析度以及多元的衛星影像與資料,並於重大天災發生時提供即時影像,準確判定災害範圍,亦可用於快速監測國土安全與環境變遷,滿足土地測繪與農林單位等應用需求。
陳良基指出,太空三期計畫將以過去一、二期的成果為基礎,除了繼續精進本土太空技術,挑戰尖端的太空任務外,亦希望藉由實際的太空技術研究成果吸引更多菁英人才投入,建立台灣自己的太空產業,藉此帶動台灣不斷往前。
福衛一號(左起)、二號、三號及五號模型。 圖:科技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