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社區大學專員劉順汶因驚見家門前的河川變成一條排水溝,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因而在4年前捨棄高薪的金融業工作,轉身投入濕地保育,期望能透過河川問題、復育實作課程等,推廣環境教育理想,喚醒民眾重視環境保育。
33歲的劉順汶畢業自北部某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在外商、金融銀行都有卓越表現,擔任4年高級辦事員。但在某次返鄉時,發現家門前的河川竟然變成排水溝,見得環境生態如此遭到迫害,劉順汶決定辭去工作,轉而投身「松菸護樹」等社會運動,並在3年前擔任永和社大專員,管理福和濕地等,期盼推廣環境教育,進而以實際力量克服環境問題。
劉順汶表示,新店溪流域、福和橋下的福和濕地,占地約2公頃,前身是垃圾掩埋場,永和社大在2004年時透過認養活動,至今復育活化行動已有14年時間,透過復育植物提高濕地的生物多樣性,種植台灣原生種的草本、蜜源植物,例如冇骨消、大安水蓑衣、宜蘭水蓑衣等,讓水生動物有了「食物」,完整的生態系統也就逐步建立,該地被打造為「福和濕地生態教育園區」。
劉順汶認為,教導社區民眾了解新店溪流域的演替歷史、經濟發展等,以及現今如何對待河川,進而影響公共決策;社大學員學到水資源觀念、培養環境保育的重要性後,再透過實務課程操作,了解到河川除疏洪、水利工程等功能外,生態復育工作也是必須,未來在公共政策與環境衝突時,能形成自下而上的力量,力圖改變「提升經濟,捨棄生態」的模式。
劉順汶希望,未來地方政府在進行都市計畫或修改建築法規時,城市的環境生態保育問題也要納入考量,綠地要保留多少比例、河川保育如何進行,都要全盤思考。
永和社區大學教導學員環境保育課程。 圖:翻攝自 福和濕地志工隊/臉書
永和社區大學進行環境保育實務工作。 圖:翻攝自 福和濕地志工隊/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