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著公益的翅膀飛翔專題2(中央社記者黃旭昇新北5日電)缺乏陪伴、學習落後的台東偏鄉孩童們,向來難以被社會關注。「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俊朗,20年來長期投入孩童課後陪伴與多元教育,照顧弱勢孩子與家庭,帶來翻轉生命的力量。
穿著黑色T恤,左胸前繡著白字「孩子的書屋」及黃色LOGO(識別標誌),被孩子們尊稱為「陳爸」的陳俊朗,在新北市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這一天,瓏山林台北中和飯店的「為家園揚帆、讓愛心續航」公益捐贈活動,台東孩子的書屋與花蓮希望工場都是受贈團體。
長期資源匱乏的台東,青壯年必須離鄉背井在都會找尋工作生存。在社會底層被擠壓的他們,不得不將孩子送回老家隔代教養;有超過40%的家庭功能失常、隔代教養、單親家庭、低收入戶。許多孩子在成長過程,因家庭結構不完整,或遭家庭、學校忽略而自我放逐。
1999年,原來是吉他老師的陳俊朗,重返台東故鄉照顧年邁雙親,他開始打造「孩子的書屋」,以音樂、課業輔導、講故事陪伴自己的兩個孩子,及多名沒晚飯吃、或流浪社區的孩子。
草創初期,他先在自己老家為社區青少年免費課業輔導,從照顧兒子的同學開始,踏上教育救援的道路。其中,有太多的孩子面臨暴力、霸凌,無法溫飽的現實。他說,「我想要翻轉孩子的宿命」。
後來,他還結合幾位志同道合的年輕朋友,共同租一棟50坪的透天厝,開始募書、募電腦,教社區居民學電腦,有些孩子一天只吃一餐,義工媽媽協助煮飯,孩子們都稱呼他「陳爸」。
早些年,他一度苦撐還花光積蓄,但就是捨不得孩子因沒有書屋而改變命運,走向歧途。如今,他的大愛擴及超過2000名孩童,他寧可自己餓肚子,也不想讓孩子沒飯吃。
台東「孩子的書屋」從一家書屋,20年來,開枝散葉散落各社區,髮鬢兩側白髮的陳俊朗說,書屋是孩子的避風港,是孩子的第二個家。
有些國中孩子連英文ABC也不懂,老師不會重教,學生也害怕學習,相當沒有自信,從小沒有學習成就,導致沒有自尊。他與志工們帶著被大人也被自己放棄的孩子,找回自己、找回自信,重回學習軌道。
陳俊朗向記者敘述,「黑孩子」指的是曾走錯路、或即將踏上錯路的孩子;書屋的創辦初心,就是要向非行少年伸出援手,找回孩童的美好。
陳俊朗說,學校老師承擔沒有教完課程的責任,於是,許多國中孩子無法有效學習,從眼神中,就理解學生很多功課從小國就不懂,但整個教育體系從老師、學校、決策當局都出了很大的問題。
他說,「往往與教育單位開會時,邊開邊流鼻血,根本搞不懂教育局在說什麼」,陳俊朗一面以豐富的手勢與肢體語言描述流鼻血,譬喻對會議的感冒。
於是書屋肩負起補救教學的重任,書屋陪學生讀書,先搞懂國小課程。「孩子須先承認不懂」,要克服孩子的自尊心就需要花一年的時間,讓孩子承認自己的不足。
陳俊朗說,先期評估發現,許多國中生的數學程度停留在國小三、四年級程度。老師陪伴孩子從不會的地方開始,依照他們的程度教學,一點一滴累積,想盡辦法讓孩子主動想學習。
為讓學習低成就的孩子建立自信,書屋開始帶他們學音樂。為磨練這些沒有生活目標孩子的意志,開始帶他們運動。不但結合社會資源,培育偏鄉部落人才,也促進社區文化發展。
陳俊朗說,很多不安於教室的孩子,拿到鋸子、鋤頭就會安靜下來,所以,「孩子的書屋」也創立木工班,孩子下課後飛奔兩公里而來,在9個書屋據點寫功課、學音樂、練體育。
除功課,陳俊朗也為孩子創造成功的經驗,會陪著孩子單車環島、自立蓋房子,書屋設法引進多元學習,無論是烘焙、體育、射箭、西點、建築,他還請老師教導「黑孩子」咖啡技術與服務精神。
在台東市往知本的台11線旁,打造與眾不同的「黑孩子精品咖啡館」,黑孩子渴望被理解、被信任,盼望外界拉他們一把,幫助他們回歸主流社會。
瓏山林台北中和飯店總經理朱少菡說,弱勢學生努力生活著,社會與企業更應付出涓滴力量,勉勵這些行善公益團體,一起為家園揚帆,讓愛心續航。
陳俊朗說,希望「孩子的書屋」有天能消失,因那代表每個小孩都能在正常的環境下獲得照顧,那一天,也是「孩子的書屋」功成身退的時候。(編輯:方沛清)108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