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24敗選後,總統蔡英文連任之路劃下問號,雖然因為今年1月2日強烈反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告台灣同胞書」40週年談話,蔡的支持度略有回溫,但根據美麗島電子報於1月29日公布的民調,在柯文哲、朱立倫、蔡英文三人角逐下,她還是墊底:柯文哲33.4%、朱立倫23.4%、蔡英文19.0%。如果柯文哲不加入角逐,朱立倫、蔡英文兩人對決,朱則以39.8%支持度勝過蔡英文的30.3%。
這樣的差距,確實很難想像在2016年總統大選時,蔡英文是以689萬票(得票率56.12%),大勝朱立倫的381萬票(得票率31.04% )。當時兩人的差距高達3百萬票。也是台灣舉辦總統大選以來第二大的差距。
民進黨敗選後,不少專家都做過許多分析,包括一例一休、同婚、年金改革、八二三水災、東廠事件、吳音寧風波、管中閔事件、白綠分手等等。但真正的關鍵還是蔡英文本人。蔡雖然在敗選後辭去民進黨主席,也承諾要做些改變,這包括在總統府進行三波「迴廊談話」、兩次到西門町、板橋逛小吃、買彩券,或是強化臉書的活潑性,但其實這些都是形式大於實質,除了一時的媒體效應外,難以改變墜勢。
唯一稍微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蔡英文到高雄與民眾在客廳、榕樹下對談。不過,這個活動還是跟支持者對談,並沒有走出同溫層。
一般而言,外界形容蔡英文冷靜、理性。這是她的優點、強項,這從1月2日她回應習近平談話及這段時間,國際社會肯定她穩健、不挑釁處理兩岸關係的態度。但在民主政治上,這可能也是她的問題之所在:生性偏冷。
蔡英文不喜歡媒體,不喜歡記者堵訪,她也是李登輝以來,4屆民選總統以來,記者會開得最少的總統。前總統馬英九還嗆過她,沒有開過一場被媒體問到飽的記者會過。她當上總統後,維安規格提升,停下來回應媒體提問的次數,屈指可數。
蔡的幕僚也把老闆保護的緊緊的,擔心她說錯話,幾次的電視訪問幾乎都是預錄的,很少看到即時播出;碰到爭議性的議題,常常以「社會共識」等話術帶過,不願站到第一線表態,外界批評她沒有稿子就不會講話,其實並不為過。
總統府原轉會、司法國是會議是蔡英文少數幾場透過直播,向大眾公開的活動。從蔡英文主持會議過程來看,她的確喜歡討論政策,尤其是政策的細節,但也常陷入鑽牛角尖的情境,很少看到她對於政策背後價值的闡述與說明。
民選政治其實選的是價值。在多元社會體制下,重大的政策都有支持與反對的一方,不可能討好每一方。民選的政治人物要做的是,站出來告訴選民的是,為什麼他選擇這個立場,做出這個決策背後的價值基礎。但蔡英文的談話常常是有政策、沒價值,尤其是很少跟不同立場的人對話,缺少政治人物說服他人的自信與能量。因此,也就掉入了一個政治人物不做政治領導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