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已經很多人提過這個意見,我還是要再說一次。

值此閣揆人選推拖延滯,難以決定之時,蔡總統何不扛起重任,勇敢站上「第一線」自兼行政院長,以落實總統制「權責相符」的治理原則,避免再出現政出多門的雜亂現象,也真正讓民眾感受拚連任,愛台灣的決心。 

政策買票

蔡英文總統在今年的元旦談話中強調,由於經濟有成長,政府的稅收也都超出預期,今年要進一步減輕民眾的負擔。她已經請行政院盡快提出具體方案,讓收入較少的民眾,能夠優先分享經濟成長的紅利。

力圖擺脫選後困局,又逢總統大選即將緊鑼密鼓,蔡總統這種形同「政策買票」的宣布,並非首次發生,選後迄今已經針對機車加裝ABS、雞農加裝洗蛋機等等行政事務,再三地在未事先知會行政院甚至承辦部會的情形之下,公開的指手畫腳,指導執行方向,又破壞體制在未偕同行政院長的情形下與台北市長柯文哲會面,並針對台北市的相關問題加以討論。

這種完全不顧行政院與各部會權責的作為,凸顯了蔡總統完全不顧行政院長與各部會首長的權責分際,這樣的一意孤行,完全顯露了對於行政院長與相關部會的不信任感,也正說明總統為了個人連任之途,全然不顧國家政體的權責之分,這樣形同大總統制的為政模式,已然把專管內政的行政院長降級為總統幕僚長,行政院則成為轉達政令的總統秘書處。

更扯的是,蔡總統常化身為「蔡部長」、「蔡科長」越俎代庖的干涉各個部會的權責作業,早在之前的華航罷工表態支持勞方、軍人虐狗事件譴責軍人、乃至勞工休假加班爭議、表態要自兼司改會召集人等處處可見。試問沒有總統的指示,誰敢亂動?這跟民進黨在野時常常譏諷的「馬科長」有何不一樣呢? 

權責混淆的憲政制度

權責不符、黨政不分、溝通不良、用人不當是民進黨九合一及地方議長選舉遭遇雪崩式潰敗的主因,接續內閣總辭為敗選負責慣例已行之有年。

但是由於我國憲法的特殊設計,加上總統是由普選產生,行政院及各部會首長係由總統任命的制度,再說立法院行使倒閣權的門檻太高,原應受立法院監督的行政權,反而成為須向總統負責的現象,以至於形成總統「有權無責」,行政院長卻須同時向總統與立法院負責的「有權有責」現象,如果總統與民意相符,國政就能順利推動;反之,總統意志與民意相悖時,就是國政衝突,社會動盪之際,這也是2018年國家政治搖晃不定,經濟窒息停滯,民心飄移不定的主因,因為民眾希望政府拚經濟,政府卻在努力拚政治。

由於過往陳總統、馬總統、蔡總統前後三人都需要靠體制外的運作來推動國政,那麼除了說明現在雙首長制的憲法適用性出了問題,現在憲政體制與台灣現況有無法契合之處。

撇開憲法學上論理之議,我們來看真實的台灣現況。現行的憲法主架構,是以中國大陸為幅員所設計者,由於大陸面積廣大,人口眾多,必須強調「分權」與「代理」的功能,以進行溝通與協調,故在中國需設國家主席與總理二人分治。但在台灣這個小島上,朝辭基隆,夕至墾丁,甚至搭乘高鐵兩小時內就可以台北到高雄;島上南北東西人民接受資訊零時差。施政貴在「透明」與「效率」,把專為大陸設計的憲法,放在台灣施行,就顯得疊床架屋,資源重複浪費。大家想想,台灣這個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小島,有需要雙首長制嗎?

再說,現在的公共事務日益複雜,到底是國防外交,還是一般行政,常常源於觀察角度不同所致。如果還是用這樣「兩人三角」的雙首長制,也會導致互相推卸責任的現象,也就是現在總統與行政院長常常對政務處理方式不同調的原因。這對於問題多多的台灣、人心望治的台灣,當然就會造成凡事「事倍功半」,民調雪崩式下滑的原因。 

自兼行政院長

由於總統係由普選產生的緣故,現行體制下,閣揆形同幕僚長,必須秉承總統聖裁卻難以發揮經緯長才之故,加上行政院長也須顧及立法院在政策與預算的卡關,這樣的雙重壓力下,如果稍有主見的行政院長便須面臨與總統意志衝突的可能性,或是兩人協調不佳而互推權責的現象,這也是即使蔡總統一直希望賴閣揆留任,賴清德卻一直高唱不如歸去的原因。這也可以從蘇貞昌接任閣揆,蔡總統卻冷言冷語地回應可見一般。

如果蔡總統一直不能找到合適的閣揆,就應大破大立,考慮以總統之尊兼任閣揆,降低雙首長制「政出多門」的現象,並且回歸憲政主義中「權責相符」的政治體制,反正現在的政務都已經是蔡總統說了才算的狀況,與其費心尋找與自己默契十足的閣揆,還不如自己來。

總統得否兼任行政院院長,雖然引起政治學者與憲法學者多所非議,認為破壞憲政體制;但是憲法並無明文規定,如果要等修憲進行根本緩不濟急,再說向總統制傾斜,總比現在這樣權責混淆且溝通不佳,導致衝突百生,政務推動不順的現象要簡單明確多了。 

止亂象救台灣

如果從李總統到蔡總統都需要靠體制外的運作協調來推動國政,正說明現在憲政體制與台灣現況有無法契合之處。能夠建立完整清楚的憲政運作制度,才是國家長治久安之道。現在台灣卻是這樣急需救命強國之時,推動修憲仍屬緩不濟急,如果能由總統自兼行政院長,也許能釐清權利與義務,讓政事運作能明快處治。否則施政每每陷在「髮夾彎」中,國家發展淪於「迷霧森林」中,長此以往終非台灣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