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長蘇建榮以「比氣長」來形容美中貿易戰僵局,然而台灣景氣與中國連結甚深,過去產業又太依賴中國,他坦言,台灣現在面臨結構性的問題,且「沒有特效藥」。

美中貿易戰暗潮洶湧,市場普遍認為將會是場持久戰,蘇建榮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中國占了台灣出口的4成,而且以中間財為主,終端產品有限,代表這些產品最終還是會銷往美國以及其他地方,如果美中貿易戰導致台商在中國投資、生產的產品沒辦法銷往美國,勢必影響台灣經濟。

蘇建榮以經濟學者的立場分析,儘管美中貿易戰將為台灣帶來轉單效應,但不論是擴大產能,甚至返台投資設廠等,對廠商都是非常大的轉變,需要經過審慎評估,不會馬上發生,換言之,「台灣經濟一定會面臨陣痛期」。

他說,對於這樣的陣痛期,沒有特效藥可以解決,因為這是台灣產業結構調整太慢的問題,唯有發展新的產業,才能從根本解決,「希望現在做還來的及」;而這也是政府推動5 2等產業創新計畫的原因,以作為驅動台灣下世代產業成長的核心。

美中貿易戰牽連廣泛,且影響不止於製造業,蘇建榮坦言,他更擔心中國景氣若因此受到衝擊,下修經濟成長率,可能引發中國境內更大的金融問題。

蘇建榮說,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統計,中國包含政府債務及民間部門的債務,10年來增加了5倍,如果中國因貿易戰而景氣放緩,會不會引發金融面的問題,「我們必須把這種風險放在心上」。

他也表示,多數公股行庫在中國都設有分行,曝險必須更加小心,財政部也屢次提醒公股行庫,在中國授信、貸放要有風險控管機制,這是一定要放在心上的事情,必須非常嚴肅地面對。

柯文哲拚還債 蘇建榮:北市有能力做更多建設

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後努力還債,豎立地方政府財政紀律的優秀榜樣,不過財政部長蘇建榮建議,以台北市目前的財政能力,其實還有空間,可以思考再多做一些軟硬體的建設。

健全的財政是政府施政基礎,然而各縣市因地理環境、建設條件與發展程度不一,各自面臨不同的挑戰,九合一選舉期間,台北市長柯文哲便強打上任3年半以來,為台北市還債新台幣520億元的成果作為傲人政績;高雄市的財政問題也在電視辯論時,成為攻防重點。

蘇建榮是學者出身,經過台北市財政局局長、財政部次長等歷練,最後升任財政部部長,他相當注重財政紀律與財政健全,且參與過台北市的還債歷程。

談及台北市的還債策略,蘇建榮在接受中央社專訪時分享當時擔任台北市財政局長的思維,他表示,考量台北市在柯文哲上任初期,短期沒有重大建設,便選擇先還債、減少債息,未來需要用錢時,就能有更多的舉債空間。

不過,蘇建榮指出,以台北市現在的財政能力,可以不用再視還債為第一要務,並多做一些建設;他說明,當財政狀況不好,債務是很大的問題,但「若財政狀況好,債務就不是當務之急,反而應以建設地方為優先。」

至於高雄市總被批評債台高築,蘇建榮認為「不盡公平」,他表示,高雄市是縣市合併後,債務金額才顯著攀升,而且近1、2年,高雄的財政狀況已明顯改善。

談及地方發展,永遠是想做的事情太多、能用的錢太少,也因此,多數縣市都希望中央能擴大統籌分配稅款規模,釋出更多財源給地方,或是調整統籌稅款分配公式,避免獨厚特定縣市;行政院長賴清德原定年底啟動「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法,然而內閣即將總辭,修或不修,成了未定數。

蘇建榮表示,財政部研議了一年多,修法雛型已經出來了,不管誰接部長,精神、基本架構應該都可以繼續下去,不過財劃法本身是一個大型「政治工程」,不僅牽涉中央與地方的財源分配,中央分配給地方後,還有地方跟地方之間的財源分配問題,「這兩個都是零和遊戲,誰拿多,就是另外的人拿少」。

無論最後怎麼分配,蘇建榮強調,財劃法不可能一夕翻轉地方財政,縣市政府還是要自立自強,也因此,財政部在訂定財源分配的指標時,會考慮地方財政努力程度,督促地方要有財政努力、遵守財政紀律,不能冀望靠財劃法完全解決地方財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