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衛七號預計最快年底將升空擔起氣象觀測任務,計畫總主持人朱崇惠說,福七擁有先進觀測儀器設備,可望延續福衛三號在國際太空上領先地位,成為守護台灣最明亮的一顆星。
太空中心表示,福爾摩沙衛星三號(福衛三號)也是中美合作計畫,由於合作狀況不錯,加上同時間正在打造台灣第一顆自主衛星福衛五號,考量太空中心人力及經費問題,台美雙方決議延續福衛三號的合作態勢,共同打造福爾摩沙衛星七號(福衛七號)。
福衛三號是世界首個採用星系觀測系統的衛星,提供許多世界觀測資料,朱崇惠說,「雖然多數台灣人不了解福三,但其實它在國際上知名度非常高」,一般衛星升空後,至少需一年甚至更久時間,才會被納入全球預報系統,但福衛三號只花8個月時間,就被納入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系統中,這在國際上非常少見,而且更提升全球氣象準確度達6%。
根據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的資料,福衛三號的觀測資料對其降低預報失準的貢獻度可達20%,顯著提升預報的準確性。而國內學術機構、中央氣象局與國研院颱洪中心的分析報告中,也驗證福衛三號的掩星觀測資料可以有效提升颱風路徑與劇烈降水的預報能力。
福衛七號將取代已服役逾12年的福衛三號工作,計畫主持人朱崇惠在新竹太空中心緊盯每個衛星測試、組裝工作,身為首位擔起福衛系列工作重責大任的女性,她十分謹慎,帶領太空中心20多個團隊成員一起努力讓福衛七號可以順利升空,成為另一個台灣的驕傲。
福衛七號原本預計部署12顆任務衛星及1顆自主衛星,不過,第二組衛星由於美方分攤的經費未能被納入美國總統預算書內,基於經費取得困難,雙方協商後,同意取消第2組發射計畫。
太空中心表示,福衛七號第一組跟第二組差別主要在能觀測的緯度及衛星角度不同,第一組主要負責中低緯度氣象觀測,第二組則能觀測到高緯度及全球性資料,取消發射對於全球氣象預報準確度恐有影響,不過由於第一組仍會如期升空,因此,對台灣周邊氣象觀測沒有影響。
福衛七號第一組由6顆衛星組成,台灣方面含人事成本出資新台幣32億元,衛星本體由太空中心人員完成設計後,交由英國廠商製造,美國則負責提供最先進的量測儀器。
由於各國時差不同,朱崇惠表示,福衛七號團隊一大早得先跟美方開會,傍晚再跟英國廠商開會,加上還得負責衛星測試、資料整合工作,大家都很辛苦,但沒有人敢掉以輕心,就是要確保所有細節完美無缺,因為「衛星只要發生一點小錯誤就容易造成大災難」。
這次參與福衛七號工作的團隊成員,大多都是從福衛三號延伸而來,有了之前的經驗,讓他們更有能力擔起福衛七號重擔。福衛七號等於是福衛三號「進化版」,團隊成員都盼望能延續福衛三號在國際上的驕傲,朱崇惠有信心讓福衛七號在短短6個月就能被納入國際天氣預報系統。
2010年台美雙方簽署合作協定,2016年福七主體大致完成,後續進行相關測試調校工作,福七雖然擁有美方奧援,提供先進儀器,不過,美方擔心技術外流等問題,跟台灣有簽訂相關保密協定,每個零件更換、調校,美方人員都會親自來台更換處理,至少8到9次跑不掉,也導致太空中心想找中研院等專家學者協助時,還得告知美方把人納入保密協議範圍內,也使得要對外找人幫忙困難重重,太空中心團隊得一肩扛下重任。
朱崇惠帶領的團隊克服困難,利用過去福衛三號經驗,順利完成福衛七號環境測試等工作,目前一切已經準備就緒,就等美國通知發射時間,朱崇惠說,福衛七號升空採用SpaceX公司最新型的獵鷹重型運載火箭(Falcon Heavy),升空後將負責大氣溫度、濕度、壓力等數據蒐集,蒐集資料量將比福衛三號多1倍,有效提升台灣天氣預測準確度至少一成,且可增加包含台灣在內的低緯度地區氣象及電離層觀測資料量3到4倍。
「太空中心不會蒙著頭自己做。」朱崇惠表示,團隊也找中央大學、成功大學及中央氣象局等單位合作,由央大協助福七資料量測處理、成大協助太空天氣預測工作、中央氣象局則把福七提供的資料跟自己資料進行同化,方便預測研究。
福衛七號第二組衛星雖然因為美方經費問題取消發射,但另一顆由台灣自主製造的衛星仍會照常發射,太空中心將衛星取名「獵風者號」,未來升空後將配合福七,負責大氣風場的相關數據蒐集工作。
獵風者號的自主衛星酬載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反射接收儀(GNSS-R),同時接收一組GPS直射訊號、四組來自海面的GPS反射訊號,核心技術由太空中心自主研發太空級GPS接收機,酬載則由中心與成功大學合作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