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廣播電台》製作推出一系列以轉型正義為主軸的節目--「開放歷史」;透過歷史學者、政治工作者、文史工作者等,以口述的方式,講述威權、白色恐怖時代的感人故事,紀錄台灣人為民主自由奮鬥的經驗與歷史。《新頭殼》取得央廣授權轉載,讓大家進一步了解過去這些鮮為人知的歷史和故事。
在國民黨政府統治台灣的早期,歌曲的查禁權責像是多頭馬車一樣,例如1952年8月,台南縣政府就曾經查禁過所謂「荒謬方言歌曲唱本」,這些唱本的內容,不外乎是〈十殿地獄歌〉、〈真正談天說地歌〉、〈百果子大戰歌〉、〈哪叱鬧東海歌〉等,由各種民間傳說編成的「四句聯」,也就是七個字一句,四句連成一段,像是七言絕句一樣的長篇歌謠。
地方政府可以查禁,中央政府當然也可以查禁,在1964年5月以前,查禁歌曲的權責是歸屬於警備總部,那段期間警備總部共發佈了257首「查禁歌曲」,可是民間流傳的說法,卻有260首,甚至是486首,就連教育部社教司的高級官員也說,不知是誰又加上去的。
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承接查禁歌曲的責任以後,即刻由社教司邀請內政部、新聞局、交通部、警備總部等單位,共同研擬具體辦法。這種先擬定辦法再進行查處的作法,看似依法行政,實際上卻是相互推諉、不敢勇於負責的表現。其實號稱由教育部主管禁歌政策的這個時期,台灣省警備總部也還經常發布公文,公告新查獲的禁唱歌曲,像是1974年10月27日,《聯合報》四版就有一段警總查禁了48首歌曲的相關報導,:「警備總部指出,這四十八首目前在地方上流行的歌曲,都是歌詞頹廢消沉,影響民心士氣,警總已經通知各有關單位對這四十八首流行歌曲應禁止演唱、播放、錄製及演出。這四十八首禁唱的歌曲是:苦果、流浪、情難留、落花淚…等等。」
許多中年以上的台灣人民光聽這些歌名,就能自然地哼得出旋律,因為被查禁的歌曲,都是已經在民間流傳一時的走紅歌曲,後來主管機關又再度改弦易轍,通令將查禁已經發行的唱片這項手續,改為事前審查,也就是唱片要生產之前,就得將還沒有審查過的新歌送到行政院新聞局來審查,而且一首歌曲還得分好幾個單位,審查過好幾次,才能夠在廣播、電視頻道上播放,同時又在唱片行裡銷售。
直到1980年1月17日,新聞局才設立專責機構,將歌曲審查的手續簡化,自這一天開始,新歌只要送到行政院新聞局的「歌曲輔導小組」,就可以一次審完,在此之前的做法是,一首歌曲分別要重複送到「出版品輔導工作小組」,以及「廣播電視歌曲輔導專案小組」,分別被審查過,這種做法對業者而言,根本是勞民傷財,電視、廣播要播出,需要送一個單位,唱片要上市銷售,又得再送去另一個單位,可說是每一張唱片都必須重複申請,新聞局的官員也必須重複審查。
到了這個時期,新聞局身為流行歌曲的主管機關,就明確採取了雙管齊下的政策,一方面禁唱內容有疑慮的歌曲,另一方面大量鼓勵愛國歌曲、淨化歌曲的創作與發行,像是1985年,隸屬於國民黨的中國電視公司,舉辦「愛同胞、愛鄉里、愛社會、愛國家」的好歌徵選活動,就選出了一首宣揚大中華文化,打擊台灣本土價值的台語歌,這是由葉佳修作詞、曾幸得作曲、陳盈潔主唱的「平平攏是中國人」,又如1991年12月,台灣終於進入「萬年國會代表」退職的新時代,第二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中,民進黨內組成「新國家連線」公開主張制定新憲法,國民黨就施予壓力,逼迫台灣民間知名的說唱藝人楊秀卿用都馬調、江湖調、雜唸調變化的方式唱了一段七字說唱歌謠,再大肆宣揚這是來自民間自發的心聲,還搬請出民間信仰中最受人崇敬的恩主公(關公)與媽祖婆,來證明中國和台灣是「同文同種」,而台獨就是「不忠不義」的手法:「關公媽祖通人啊咧拜/伊真靈顯聖大家嗎知/台獨主張是尹(in)無愛/咱共同來扶保這個國家絕對不通烏白來/三國就是關公上界忠義/湄洲媽祖伊最慈悲/伊無分你我大家保庇是我及你/所致通人都敬仰大家嗎信伊/台獨主張是不忠啊不義/亂畫亂蓋咱就莫支持/勸恁大家著較有腦智/這個謠言惑眾咱就嘜信伊/這回選舉真正重要/你我共同是一個目標/咱就團結一致這個頭腦咱用較巧/你我運命是共同共一條/千萬不通呼人給咱煽動給咱這來動搖」。
在當時的選舉中,這捲錄音帶被廣為複製流傳到各個公營廣電媒體伺機播放,楊秀卿發表這首歌謠的新聞也見諸於各大報端,多年來,楊秀卿夫婦不斷以實際行動相挺民主運動,亦可看出藝人當時身不由己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