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豪雨來襲,除在交通方面造成不便,也在農產方面造成嚴重農損,導致農產品價格波動,農產品的產銷議題再度成為關注焦點。今(8)日,針對農產品產銷問題,嘉義縣副縣長吳芳銘在臉書上發表看法,提出「強化出口導向農業」的想法。

吳芳銘表示,農產品產銷出現問題,便代表「市場機制未能發揮其應有的職能」。他指出,1970年代前,台灣的豬肉價格常出現大幅波動震盪,時任農復會的前總統李登輝曾發表論文指出,原因出在「農家飼養規模過小,肉品市場未能有穩定的貨源。且養豬農戶的市場連結度過低,導致個別生產者未能依據市場需求調整生產」,在政府建立毛豬拍賣市場集鼓勵大規模養豬後,讓市場取得穩定貨源,才使豬肉市場價格逐漸穩定。

吳芳銘點出,水果產銷方面,台灣是淺碟型市場,又極易受到天災影響,豐收時便會出現價格崩盤,歉收時又會使農產品價格飆漲,消費者及農民朋友都無法獲益。他認為,要農業產銷平穩,「首先就必須於供給面部分建立穩定的生產供貨體系」。他也強調,台灣氣候因素變化多端,不應只以台灣作為生產基地,應鼓勵前往海外開拓生產基地;「透過異地種植,結合台灣本地生產,共同滿足國內農產需求的穩定供給」。

市場方面,吳芳銘認為,因由於台灣市場太小,且因人口結構老化與少子化等理由,未來國內農產需求只會緩慢衰退。「若希望只透過國內市場來推動台灣農業的穩定成長與發展,無異於天方夜譚」,因此要鼓勵開拓海外市場。吳芳銘點出,理想的農產結構狀態是「台灣本土與海外生產基地共同生產,並同時滿足國內與國際市場的需求」。歉收時可調度海外貨源,豐收時也可協調海外市場消化,「因此,我們必須推動出口導向農業,讓國內與國際的生產、國內與國際的市場,均能充分連結。如此才能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其職能,進而協調供需。」

吳芳銘表示,「今年水果盛產可謂特例,未來兩年內可能會減產。但今年以來菜價一直低迷,絕對是個警訊」。他建議相關局處「積極推廣國際農貿交易所需的Global GAP認證」;「依作物類型成立農民組織」,組織化管理、補助;「強化農產檢疫工作」讓台灣優秀農產品順利出口;「擴大農地釋出」,對想擴大生產規模的農民朋友提供積極協助,積極結合地政處與社會局,鼓勵老農釋出農地,出租予嘉義青農,並委由社會局讓老農無須擔憂安養問題;「落實登記制」則能在天災發生時,農民朋友得憑此申請救助與低利融資,也能以平均國內消費量為基準,在額度內登記栽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