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廣播電台》製作推出一系列以轉型正義為主軸的節目--「開放歷史」;透過歷史學者、政治工作者、文史工作者等,以口述的方式,講述威權、白色恐怖時代的感人故事,紀錄台灣人為民主自由奮鬥的經驗與歷史。《新頭殼》取得央廣授權轉載,讓大家進一步了解過去這些鮮為人知的歷史和故事。

在1945年10月25日以後,台灣的統治者換成了來自中國的國民政府,1947年2月28日,台北爆發「二二八事件」,自1949年起始,兩蔣父子長達四十年的威權統治中,不斷的藉由各種事件,用各種各樣的形式重複灌輸認同中國、反共復國的價值觀。信封郵票、書籍封面、日曆與月曆、香菸包裝等,無處不是宣傳標語依附與寄生的溫床,各種語言的流行歌曲、說唱歌謠等音樂形式,也都成了有助於宣傳的良好媒介。

1950年代蔣政權甫臨台灣,政治歌曲將最赤裸的「反攻復國」大聲唱出,在課堂上教授學生、在公共場所大肆播放,電影院裡開演前的旋律反覆灌輸,軍中的藍天、陸光康樂隊巡迴演出,開場、中段、結尾也一律必唱,唱得全台價響,成了生長於當時的台灣人的共同記憶,如詩人陳黎在解嚴初期所發表的「蔥」一詩中就寫到「老師教我們音樂/老師教我們國語/老師教我們唱反攻、反攻、反攻大陸去」,當時的反共教育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部份,「反攻大陸去」(菁舒詞/李中和曲)和「反共抗俄歌」(蔣介石詞/蕭而化曲)、「白雲故鄉」(韋瀚章詞/李中和曲)、「家在山那邊」(王琛詞/周藍萍曲)等均是國民政府來台初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政治歌曲。

還有一首「保衛大台灣」(孫陵詞/李中和曲),在台灣史料研究者陳逸南的蒐羅中,亦曾發生歌名被誤為「包圍打台灣」的逸事,當中還有句歌詞「我們已經無處後退」亦被指為帶有偏安灰色意識,而後雖改為「我們已經準備好了」,但仍難逃禁唱一途,當時民間曾戲謔將將這首曲子的歌詞改唱成「豆花車倒擔/一碗兩角半」私下流傳。

在這些歌曲中,像是「白雲故鄉」、「旗正飄飄」其實是源自國府抗戰時期所譜寫的抗日歌曲,當時所指控的「敵人」是侵略中國的日本人,到了台灣,影射的對象就直接轉變成了「共產黨」;而「家在山那邊」則是1958年所發行的電影「水擺夷之戀」的插曲,歌詞裡描述「山那邊」的生活原本安居樂業,「自從窟洞裡鑽出來狸鼠,一切都改變了……」,歌曲的作詞與主唱者是軍中康樂隊培養出來的王琛,而這種思念家鄉、寄望早日反攻的旋律,打動了逃難者的心弦,成了當時最能引起外省人共鳴的歌曲之一。

「家在山那邊」一曲的作曲者周藍萍畢業於上海音樂專科學校,1949年來台後即進入中廣任職,在同一部電影中,他也譜寫了另一首由莊奴填詞、充滿大漢沙文主義色彩,描寫故國風土人情、山河壯麗的歌曲。此外,而譜寫「旗正飄飄」的黃自,也是十分著名的一位作曲家,他雖早在1937年就已辭世,但其音樂作品對台灣卻有十足的影響,全國中小學每日升旗必唱的國旗歌,原本的歌名是「青天白地滿地紅」,歌詞是國民黨要人戴季陶所創作的,旋律正是出自黃自他的手筆。當時的中小學生傳唱的歌頌故國、感念德政的歌曲還有「長城謠」(潘孑農詞/劉雪庵曲)、「台灣光復紀念歌」(陳泗治曲)等等,就連誇耀哥哥爸爸「名譽照我家」是因為「為國去打仗」的「只要我長大」(白景山詞曲)也不是首純粹的兒歌,而是於1948年由「中華文藝協會」徵選出來的反共抗俄歌曲。

除了歌詠河山的壯麗,來灌輸對中國的認同外,確立統治的權威也是反共國策下的重要方針,以普及全國的郵票發行為例,蔣介石在世時從復行視事到每一次總統就職週年都有紀念郵票、還有祝壽的七秩華誕,就連找不到名目可憑恃時,也發行了一套「勳業紀念郵票」,甚至到了蔣介石過世後,都還有週年、三週年、五週年、十週年紀念郵票,最令人咋舌的是竟然還有「九十誕辰」、「百年誕辰」紀念郵票。

1968年4月9日,中央社也曾發布新聞,表示:「台北市教育局為配合革新社會風氣,決定在六月底以前舉辦一項歌唱業者講習會,輔導夜總會的節目走上正軌。

教育局說,凡參加講習會的歌唱業者,在結束講習後,合格者可取得演員證明,自七月一日起,凡持有演員證明者,始可正式在夜總會、酒店、飯店、歌廳等獻唱。教育局並決定,今後將加強查驗北市各夜總會節目,發現有不當事項,嚴格取締。此外,並將鼓勵唱歌業者演唱愛國歌曲,不唱禁歌。」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所謂的「愛國歌曲」,在政令支持下一直繚繞不散,時序來到1991年,國立編譯館終於決定應合國內外政治時宜,將國小音樂課本中內容已明顯不符現況的指定曲「反共復國歌」刪除,直到此刻「反共神話」才可謂正式在國小課程中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