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五月均溫破多年歷史高溫記錄,同時光是五月下半月全台就發生11件的凶殺案,其中甚至有兩件殺人分屍案,引起民眾聯想高溫與社會治安之間是否有關連,對此臨床心理師表示,人的攻擊行為的確可能受到氣候影響,因此社會安全網也應適時的發揮作用。

臨床心理師張巍鐘表示,很早人類就發現天氣熱與攻擊行為的關係,比較有名的是莎士比雅亞在「羅密歐與茱麗葉」寫到故事角色對話提到人在天氣熱的時候脾氣也壞,到了1970年代開始有學術的討論,除了在實驗環境中的研究,後來更直接區域研究、季節研究,與氣候變遷的研究都發現人的攻擊行為可能受到氣候影響。

臨床心理師表示,人類行為都受到生理、心裡,與社會因素的影響,氣候影響人的機制很有可能就是生理模式,因為人在天熱身體必須維持在一定的體溫,這維持體溫的就是大腦-下視丘的功能,下視丘也負責情緒、賀爾蒙、飲食、睡眠、血糖...等,人沒睡好或餓肚子就容易生氣。當天氣過度炎熱時,有些人可能就會感到煩躁,或許平常不介意的事情,因感到煩躁就有可能做負面的解讀,甚至到攻擊行為。

張巍鐘說,雖然五月下半月出現11件命案,但也須留意在全人口數出現這樣極端暴力行為的人數是少的。社會要認真看待這些重大事件,但不要因此陷入恐慌,我們有更多人不會「單純」受生理機能影響,大部份的人可以處理自己的情緒,就是心理(更成熟的人格)與社會(可以尊重他人)能力都更好。人類的行為很少能用單一原因解釋,自然也不該想有單一方法可以解決。

張巍鐘指出,氣候變遷的研究認為氣候極端化的結果就是天災與人禍的增加,換句話說,全球性的重大事件可能都會增多,天災的處理在於環保與硬體建設的預防,而人禍就是人與人之間是否可能有安全網,沒有人願意遇見重大事件,遇見了人跟人之間如何互相支持與照顧更顯得重要。

張巍鐘認為,事件發生後要避免做單一歸因,更不該隨便怪罪被害人。就天氣炎熱與攻擊行為來說,人或多或少被天候與生理影響,然而,心理與社會因素更為重要。行為主義很早發現越複雜的生物體就越難操弄,所以人的心理成熟度很重要,成熟度簡單來說就是會考慮多種可能性與對自己負責,面對生命挫折時就要想自己因為哪些原因走到了困境,而自己又該付出哪些努力來改變自己。我們該思考的是人跟人之間的關係如何修復,面對沒有能力處理情緒或自己生活的人,有沒有什麼機制可以讓這些人主動求助甚至是透過我們主動關心來預防可能發生的社會問題。

 

延伸閱讀 :

都是高溫惹的禍? 5月下半月11起兇殺 (圖)

 

臨床心理師張巍鐘表示,人的攻擊行為的確可能受到氣候影響。   圖 : 張巍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