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社會研究所研究員張茂桂今天在個人臉書針對教育部拔管事件貼出了他的看法,認為大學的基本價值與公共性早被朋黨產學合作的利益所崩壞,和部分台大人希望恢復的「五四精神」其實關係不大,邏輯不通。

以下是張茂桂FB貼文:

戒嚴時代的公共知識份子,現在還生活在戒嚴時代嗎?還「黨政軍退出校園哩」?!

當今校園所謂政治問題,至少有三大主軸,一是教職員與師生的政治參與網絡,光譜上有藍有綠有紅,有老學運也有新學運,只要有參與社會的師生就一定有政治看法與網絡,平日「和平共處」戰時「各有主張」不稀奇;二是校園內資源分配的政治問題,各行政首長位置是稀有財,研究經費要競爭,彈性薪資要審查,要生存就有派系與投票關係,往壞處想就是朋黨政治;三是大學本身擁有的公共性資產,大學是一個組織,自治也好、不自治也好,都會被政黨、民代、官員、輿論、納稅人、社會團體進行問責,你擋也擋不了。所以大至校長遴選,小至教授命題命得恰不恰當,這三個政治主軸都會伺機自動發作,屢見不爽。有人幻想大學還是高來高去的自由人的象牙塔,硬扯上黨國時代一黨專政的黨政軍問題,真是不知今夕是何夕。

簡單說,校院的所謂政治問題是日常生活,你只能在校園日常生活中盡力去維護大學應該竭力去維護的基本價值與公共利益。若要追求學術自由與自治的最大化,無非就是為維護公共利益,那也就唯有從維護公共利益這個角度來判斷是非才有真正的意義。

一篇聲明如果傳不了世,那是因為它看不見世態。當今大學的最大問題,是在全球知識經濟、資訊與生醫產業競爭的壓力下,逐漸喪失了學術的非營利性與公共性的問題;國家政策與市場相互作傖,國家鼓勵產官學合作,合作從市場利基操縱學術研究方向,財團知道要投資實驗室,趁早與教授進行育成與創投,獲得智慧財產權的先機,而學校要將課堂變成白領技術工或創業者的培訓所,不惜減少人文與社會科學資源並予以裁併減招。有空不妨翻翻「高教崩壞」這本暢銷書。也正因為如此崩壞,現在的大學教授,太陷於個中的朋黨以及「產學合作」的利益問題,早已把大學存在的基本價值給拋棄了,所以「他們都(明智地)選擇不出聲」,這是避免自我揭露風險的最佳選擇。如果真的有這問題,這和恢復「五四精神」(愛國主義+自由主義+共產主義?)有什麼關係呢?邏輯有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