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研兩岸關係的美國學者葛來儀今天說,她預期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新址落成時,美國總統川普政府應會派出部長級官員代表團訪台,但不會是國務卿或國防部長。

華府智庫史汀生研究中心(Stimson Center)今天舉行兩岸關係研討會,葛來儀和史汀生東亞事務主任之一的孫韻聚焦討論「台灣旅行法」生效後,兩岸間及美、中、台三邊關係的可能發展,葛來儀作上述表示。

葛來儀說,她完全預期AIT台北辦事處內湖新址6月啟用時,川普政府應該會派出有閣員層級官員的代表團訪台,但應不會是國務卿或國防部長。她個人認為,川普政府不會刻意為了挑釁北京,而派出高層級官員訪台。

她笑說,川普政府內閣部長變化太大,常一轉眼又有換人消息,屆時還有哪些部長在任,可能也關乎川普政府能派哪一位部長去台灣。

資料顯示,美國與中華民國終止外交關係後,美方首度派出閣員層級高官訪台始於老布希時代。

1992年,前總統老布希派時任美國貿易代表奚爾斯(Carla Hills)訪台,前總統柯林頓則於1994年派交通部長潘尼亞 (Federico Pena)訪台,兩人當時都參加美台商會活動,而潘尼亞更是1979年後,首位進入總統府拜會時任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的美國部長級官員,直到2014年,前總統歐巴馬派時任環保署長麥卡錫(Gina McCarthy)訪台。

葛來儀說,就她了解,中國其實並不在乎哪位美國官員訪台,北京擔心的是台灣的元首及國防部長、外交部長訪美。

她說,儘管「台灣旅行法」文字的表述,對美國行政部門不具強制力,是表達「國會意見」,在沒有這法律前,美台高層官員互訪及台灣的總統入境美國,都在一些情況下發生過,但無論如何,川普選擇簽署生效,對美台關係而言,標記出重大新方向,很具「象徵性」。

孫韻則說,對中國大陸來說,川普即使不簽名,這法案也會生效,但川普卻選擇簽署,這當然表明某種政策方向,而時間點就在川普宣布願意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會面後及中國兩會召開期間。

她指出,對大陸官方及學者來說,他們很自然地就會聯想,華府是不是因為北韓不再是美中關係中的重要議題,就要拿台灣在貿易問題上施壓中國。

孫韻說,中國現在對美國如何執行「台灣旅行法」是處於「等著瞧」的模式,但她提醒,台灣接下來要注意的是外交挑戰,中國與梵蒂岡建交的可能性越來越高,而一旦中國與梵蒂岡建交,這對台灣在中南美洲的邦交國,又會引起何種效應,須密切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