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非萬能

最近,一則100萬到150萬人民幣高薪徵求台灣的大學老師前往中國服務的公告,在校園中引起了各界的討論與辯論。我看到政府單位除了「動之以情」、「嚇之以威」外,能提出來的對應措施,除了「 提高國立大學教授薪資之學術加給10%」較具體之外,其他的做法也是抽象模糊,跟大陸高教領域所提供的內容大同小異。這樣的作法名為反制,其實直白地說太過小家子氣,光增加10%的薪資怎麼跟人家增加5倍的薪資相比評?唉,真的還不如不要拿出來。

老師也跟一般人一樣,要尋找好的工作環境,薪資待遇只是考量的重點之一,將來的工作環境好不好,同事與學生好不好相處,研究資源是否充足,乃至於個人專長學術有沒有發展性,更是選擇學校的一大參考。「教育乃為國家之本」,如果台灣的老師們完全是以金錢在辦事,這樣的國家也是很膚淺很不穩定的。

政府實在不要太看輕老師了,人各有志,每個人有他選擇的自由與理由,我不懂政府對於老師乃至於一般人民提出的這種沒啥內容,呼攏人民的反制措施,除了是對自己人民沒信心外,真的很侮辱人民自行判斷的智慧。

惠台措施只是對台灣的促銷廣告

中國國台辦發表31項對台「優惠措施」,其中12項承諾加快給予台資企業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19項承諾逐步為台灣同胞提供與大陸同胞的同等待遇。這些措施對於台灣人或台灣企業而言,如要在中國發展,當然是利多的消息,因此稱之為「惠台措施」不為過。然而對於多數無法或不願意前往大陸工作或做生意的台灣人而言,這樣的惠台措施不過就像街邊店家常見的促銷廣告一樣,即使買一送一了,即使送汽車、送旅遊甚至送房子了,對於多數的人來說並沒有驅使的動力,也不會前往買單。終究「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再說沒有努力耕耘,就算擁有金山銀山也未必功成名就。

政府自己嚇自己

因此,這次政府針對中國提出來的「惠台措施」所做的「壯大台灣、無畏挑戰」的反制措施,真的是內容很空洞,提出的誘因也根本比不上中國的具體,就看看今天社會輿論對於政府提出的報告非常冷淡,不僅報導不多又沒有甚麼討論,就知道這項政策提得好不好了。

政府其實是犯了「自己嚇自己」的沖。如果政府認為中國提出來的「惠台」措施都是老調重彈,沒有實質意義,那政府有必要大費周章地去回應這個措施嗎?政府今天會這麼慎重其事的反應,應該是中國的這項「惠台灣人民」的提議確實在台灣社會引起了回響熱議所致吧!

其實,中國的措施雖然吸引了民眾的關注度,然而真正會採取行動終究只是一部份人。可惜的是,政府不是先檢討台灣哪裡不如人家,提出比對岸「更好」的措施來吸引民眾,反而處處的挖苦與貶損別人,並對於人才流動到中國,採取威脅恐嚇的言詞,遑論到目前看不出來「壯大台灣、無畏挑戰」的反制措施對於台灣有何實質助益。                         

找出台灣的主體性

直白地說,光增加10%的薪資怎麼跟人家增加5倍的薪資相比評?就給予台商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方面,包括台商得參與「中國製造2025」行動計劃,享受稅收優惠政策、支持符合條件的台商享受高薪技術企業按15%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台商也可以特許經營方式,參與能源、交通、水利、環保、市政公用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等等,對於在中國投資、設立銀行或設廠的台商而言,可是一塊大餅喔。這些優厚的條件可是台灣政府提供得出來的?

台灣既然無法在「硬條件」上比得過中國,就應該好好想我們要怎樣的台灣,我們希望建設怎麼樣的台灣,因此我們需要怎樣的人才,我們需要怎樣的產業投資,要花多少錢。

我們沒有條件跟中國硬拚,就應該先找出台灣的「主體性」,找出台灣的發展方向。如果我們有自己的發展方向與異於中國的發展特色,人民也能安居樂業,因為大家知道未來的發展方向,這樣即使中國提出更好的優惠措施,人民也會因為發展性有限而不願前往當地。

維持現狀成為台灣的桎梏

執政黨雖然一再強調兩岸維持現狀的重要性,但是蔡總統對於維持現狀是要維持甚麼現狀?始終曖昧不明,反成了台灣社會爭議不休的大哉問。面對國家轉型最該被觸及的「台灣主體性」,迄今兩年仍摸不著頭緒,也看不出執政黨想要把國家帶向何種方向。政府沒方向,人民自然心不安沒頭緒,無法安居樂業,這當然就是這兩年社會動盪不安的主因。

政府要認清問題的本質與急迫性,如果不加緊腳步建設台灣,當中國再提出另一波更具吸引力的惠台措施,以及更便利的國民待遇時,台灣將面臨更劇烈的摧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