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28這天,正當台灣朝野為了71年前的歷史傷口,忙著撫平、救贖,或是倒帶、口誅筆伐之際,中國國台辦發言人安峰山在例行記者會上,宣布推出「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也就是所謂的「惠台31條措施」。但第一時間,我政府或許也是因為適逢內閣剛完成改組,國安和涉中團隊有所調整,僅由陸委會等簡短回應,視其為「以利益換取我方的政治認同」云云,強調須「再做仔細觀察」。

即便北京已讀不回 也應務實積極以對

緊接著,台灣政壇「最熱」的話題,仍非選舉莫屬,大咖忙著高來高去耍嘴皮,中青年世代汲汲營營於初選卡位,連延宕多時的台大新校長就任情勢也都還沒撥雲見日,北農也破天荒搞得菜農欲哭無淚……有多少朝野政治人物會真的心無旁騖地冷靜思考:面對中國政府的大動作釋出對台利多,台灣的下一步該怎麼走?

民進黨政府看似老神在在,紋風不動,應也是眼看中國對台單位依然「已讀不回」,乾脆繼續消極以對,以不變應萬變。但又過了幾天,對岸全國兩會登場,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逐步為台灣民眾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民眾同等待遇」。

由於中國這回宣示「惠台」政策層級拉高,加上行政院長賴清德在立法院的施政報告及答詢已然登場,民進黨在幾個重量級選區的初選結果也陸續揭曉,少數還沒搞定的也只能等待東風吹起和「登壇拜將」。於是,民進黨執政團隊終能好好會商和評估北京當局的「惠台31」葫蘆裡到底賣的是什麼藥了!

針對北京這波政策讓利,這兩天,行政院逐漸口徑一致,從2月底相關官員零星的「口惠」、「一半舊的」、「利中」、「害台」質疑,到今(16)日中午在臨時召開的記者會中,正式定調為「中國對台31項措施因應對策」。單自字面觀之,已不見原本的觀望、疑慮及負評,取而代之的是中性、持平的「對台」字眼,這對一向視中國為敵國,動輒以唇槍舌劍與對岸過招的民進黨政府來說,是否即代表著準備以務實的態度來面對兩岸關係、調整中國政策?

或許蔡英文政府已經感受到北京當局的這「31項」來勢洶洶,對台灣民眾的磁吸效應要比想像和原先評估的來得強,唯有認真面對,改弦易轍,才有可能步步為營,伺機把球再丟回去。

調查指民眾缺乏信心  年輕人多願到對岸發展  綠色執政警訊

正如最新一期的《遠見》雜誌所做的調查,中國惠台措施給台灣的最大隱憂,就是造成台灣人才進一步流失。然而,民眾對政府面對31項惠台措施的應變能力,68.5%信心不足。執政黨必須警戒的是,「不僅泛藍沒有信心,連支持民進黨執政的泛綠民眾也缺乏信心」。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過去被認為最支持民進黨的年輕族群(18至29歲),此次調查,不僅認為中國對台友善的占比,在所有年齡層中第一(40.8%)、也是到對岸發展意願最高的族群,達近六成(59.6%)。

這群多年來民進黨所稱「天然獨」的年輕族群,何以這麼容易「動搖」?想當初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年輕世代攻佔立法院、進軍行政院,成功擋下口中所稱「黑箱作業」的「兩岸服貿協議」。沒有太陽花,也就沒有那年年底六都和縣市長選舉民進黨在各個選區有如「秋風掃落葉」,以及2016年蔡英文成功入主總統府。

中國政府換屆 對台擺出新陣仗 蔡政府如何因應?

某位行政團隊的官員說得沒錯,「惠台31」一半是舊的,但這樣講稍嫌保守。細看條文內容,其實超過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早存在於「兩岸服貿協議」和「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之中。昔日引爆台北學運的「潘朵拉黑箱」,四年後的今天捲土重來,因蔡政府不承認「九二共識」和「一中各表」,對岸也是持續在國際上打壓我外交空間,既然話不投機,中南海乾脆寄希望於台灣人民,跳過民進黨官方,直接訴求海峽此岸的老百姓。

古人說:「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現在,才不過四年,中國躋身全球數一數二的經濟大國,而許多太陽花世代的心態和想法即也已有所調整,視「西進」發展為可行之道。政府官員、政黨及政治人物應該省思的是,何以經過了兩次政黨輪替,大學畢業生還是領22K?何以加薪的機會和速度永遠追不上物價的漲幅?當全民短短幾天集體瘋狂上演了一場荒謬無比的「衞生紙之亂」時,我們還有什麼資格去責怪年輕人「短視近利」,接受「統戰」,經不起共產黨片面的政策讓利和惠台誘惑?

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明(17)日即將由全國人大選舉連任國家主席,在新修正通過憲法的加持下,取得國家主席、中共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三位一體」的終身職大權。我們不能只是跟著外媒一齊嘲諷「習皇帝」終究沒有好下場、暴政必亡……,而應審時度勢,以建設性的思維重新出發。3月的全國「兩會」再過幾天一結束,跟著政府換屆的全新對台領導班子也將擺出陣仗。面對北京胡蘿蔔加大棒的兩手策略,總統蔡英文及其國安和涉中團隊何時才能真正以老百姓的利益和福祉為念,儘快提出具體的因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