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90年代台灣原住民族,特別是原住民知識份子之間,存在著一種熱烈燃燒的生命情境。而身在第一線的麗依京,在她的文字中,總是飽滿著激情,其街頭現場的吶喊式風格,恰是運動語境的具現。《傳承—走出控訴》書中的激情話語和敘事節奏,有如進行曲,在敘事語境上,精準地契合當年原住民運動的脈搏與節奏;它可以視為第一線原運工作者的生命進行曲,也是原運集體發聲的協奏曲。

麗依京‧尤瑪的政治思想與草根實踐

麗依京‧尤瑪作品《傳承—走出控訴》一書最鮮明的風格,表面上是運動宣言式的「激情控訴」,然而,若將其僅僅視為運動宣言及情緒性控訴,則是錯誤的,這些文字中,蘊含著深厚的歷史素材,細密的分析議論,並偶有感性的抒情。最主要的是,麗依京書寫此書的視角,一方面超出她身為作者的個人經驗,以及身為泰雅族的部落經驗,而以「泛台灣原住民意識」為核心,一方面又清楚展現她的草根回歸意識,這兩重矛盾的思想經緯交織,此種內在矛盾的精神構圖,正是90年代台灣原住民運動者的共像。因此,《傳承—走出控訴》一書,無論從作者、書題、內容觀之,都可以視為1990年代台灣原住民族集體發聲的一個重要縮影。

《傳承—走出控訴》所觸及的原住民族課題,或者說麗依京的核心理念與關懷,即是前述的土地、部落、國家,換成運動訴求,即是土地權、正名權、自治權,這正是從1980年代以來,直至整個90年代原運最核心的訴求。

1980年代,台灣原住民族突破漫長的歷史噤聲,點燃原運的火花,1984年「台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原權會)成立,「原住民正名運動」啟動。同時,由於歷史發展長期處於弱勢,現實中的原住民族面臨土地被剝奪、生存權受威脅的困境,土地課題因而成為原住民運動的核心工程。從1988年開始,跨組織的「台灣原住民族還我土地運動聯盟」組成,展開「還我土地運動」,1988年、1989年、

1993年,連續三次大型「還我土地」大遊行,1993年的大遊行,更將正名權與自治權納入。觀諸歷次運動中的口號,如「為求生存還我土地」、「土地就是生命」、「土地就是母親」、「反侵佔、爭生存、還我土地」、「爭取正名權、土地權、自治權入憲」等等,一方面清楚揭舉土地對原住民族的意義,另一方面,也以「反侵佔」展現出原住民族對原/漢歷史關係的重新檢討,「自治權」更是原住民族做為政治權力主體的重要宣示。因此,對台灣原住民族而言,這個運動不僅是捍衛生存權之役,更是奪回歷史解釋權、政治自主權之戰。

土地議題不僅是原運的核心議題,同時也是原住民作家作品中的重要主題。在這些作品中,「土地」經常被與兩個語詞連結,其一是「自然」,用以表現原住民族的土地觀、文化母體均是源自自然本體;其二是「部落」,一方面彰顯出原住民族的社會結構與漢族大為不同,具有獨特性;二方面也強調「土地」之於原住民,並非用以致富的工具,亦非用以計算財富的數據,而是以部落為單位的集體生活空間,是文化母胎,特別是「傳統領域」的概念,更突顯土地與部落的連結,彰顯出原住民族獨特的土地觀與社會關係。

固然「土地」幾乎已經成為原住民作家的共同母題,然而,麗依京仍然可以說是原住民女性書寫者中,書寫「土地」用力最深、土地觀展現最清晰的一位,這一方面是因為她本身就是「還我土地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之一,另一方面則與她的草根文化意識有關。麗依京敬為老師的泰雅族運動領袖多奧,正是第一次「還我土地運動」的發起者之一,也是那場運動的總指揮:

「還我土地運動」的形成緣起於多奧在玉山神學院的一篇論文,因為其多年來深感原住民土地流失的嚴重,⋯⋯其論文完成之後獲得大多數的牧師認同及深受感動,並一致決議協助根據多奧這篇「四百年來殖民統治者之土地政策,探討原住民土地流失」的論文,策劃及發動四十年來,原住民最大規模的抗爭—還我土地運動!

麗依京追隨多奧,投身原住民運動第一現場。1994年5月6日,多奧不幸車禍辭世,10月23日,麗依京發起成立「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聯盟」,並承擔總召集人之責,對她而言,這是為了接續多奧的理想與行動:

在原住民族解放運動中,我最尊崇,給予我最大啟示和力量的莫過於泰雅勇士多奧.尤給海(黃修榮),⋯⋯在多奧不幸車禍去逝之後,原住民族解放運動更顯脆弱,⋯⋯但求有生之年,能為族群盡一己之力,但求延續多奧無私、無悔的奉獻精神,因此,部落聯盟誕生了。

第一線原運工作者的生命進行曲

那些年,是台灣原住民族史上最積極挺身而出的時代,在台灣原運史上,應該是一個空前的,至今未再重現的運動激潮時期。連續幾次大型還我土地運動、各地方各部落的還我土地運動、正名運動、原住民勞工運動、蘭嶼反核運動,風起雲湧,遍地開花,促成1994年的正名成功、1995年台北市政府成立「台北市原住民事務委員會」、1996年行政院成立「原住民委員會」。而在國際方面,90年代初也有個關鍵事件,對台灣原運產生激勵作用,1992年,在紐約舉行的聯合國會議中決議,訂定1993年為「國際原住民年」,核心理念是:「提供國際社會,焦視注目在這個星球上,最被忽視,受創傷最深的族群—原住民。」

解嚴後台灣社會開始正視這座島嶼仍然延宕的被殖民歷史情境,在國內外的運動與論述語境下,台灣的運動現場、部落現場、原住民知青筆端,都是激情澎湃。這不是沉澱靜思的時刻,而是鷹揚躍動的時刻。

可以這麼說,1980、90年代台灣原住民族,特別是原住民知識份子之間,存在著一種熱烈燃燒的生命情境。而身在第一線的麗依京,在她的文字中,總是飽滿著激情,其街頭現場的吶喊式風格,恰是運動語境的具現。《傳承—走出控訴》書中的激情話語和敘事節奏,有如進行曲,在敘事語境上,精準地契合當年原住民運動的脈搏與節奏;它可以視為第一線原運工作者的生命進行曲,也是原運集體發聲的協奏曲。

 

新書分享會

時間|3/17(週六)下午3點至4點半
地點|女書店 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56巷7號2樓
主講|楊翠(本書作者,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教授)

 

書名:少數說話─台灣原住民女性文學的多重視域

作者:楊翠

出版社:玉山社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