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元宵節就掀起天燈熱,一群交通大學畢業生和製作天燈師傅共同推出了環保天燈,這個花了兩年時間開發出台灣第一個環保天燈,預計每年可以減少4.5噸的山林垃圾,也找到了環境與文化永續的可能。

台灣獨特的天燈文化,被國際媒體CNN列為「世界上52件最值得參與的年度新鮮事」,也是台灣少數能夠吸引外國觀光客「嚐鮮」的體驗,在2010年光是天燈節就帶來了42萬人潮,卻也製造了滿山遍野的天燈災難,而每年施放30-40萬顆天燈,留下了4.5頓垃圾,不是掛在電線、電線桿上,就是滿山遍野四處散落,必須動員清潔隊員清理,天燈所造成的環保問題,也造成不斷有網友、媒體公開呼籲希望停止這項文化。

文化銀行團隊邵璦婷表示,他們花了兩年時間改良,傳統的天燈不但紙材分解過慢,至少五年都還沒有分解,天燈的架子更是最大型的垃圾,而且支架過於牢固,電工膠布更是無法分解,且容易纏繞野生動物致死。

研究團隊將支架換成了天然竹材,環保天燈是紙和糨糊與卡榫,完全是可燃盡的材質,針對分解速度過慢部分,工程師在天燈內增加了助燃劑和引線外,也嚐試在材料中增加有益於材料分解的菌種,希望這些掉落山林的灰燼掉落土壤後讓土壤更健康,天燈下緣圓框更改成兩個半圓紙框。

邵璦婷指出,在他們研發環保天燈的過程也意識到台灣有很多文化傳統正面臨了瓶頸,這些文化面臨了無法突破,但只要透過新科技的結合,或許可以讓傳統文化找到永續的路;以環保天燈為例,改良後的環保二代天燈,全部材料都由紙材替,燃燒後可以完全分解,也解決了竹子墜落可能造成的意外災害問題。

目前,這群年輕人展開了募款行動,希望籌措150萬元後,進行開模與量產,這也將是世界上第一個碳排放天燈, 希望透過大家的力量,能夠在明年的元宵節正式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