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年多來的倡議提報與催生,台北市文山區─政治大學化南新村,今(23) 日在台北市文化局文資審議會中,獲得委員一致共識保留並登錄為聚落建築群;這項突破性的發展,展現了化南在地居民文化權參與的實力;也迫使政治大學未來在面對大學擴張與發展過程,必須納入社區居民的意見,否則將面臨大學與社區難以共存共榮的困境。

政治大學法律系為了要擴建教學大樓,民國104年選定化南新村作為改建區域,即著手進行建物的拆除,而這過程遭到社區居民陳淑美率先推動倡議、退休教授丁敏和化南第二代、銘傳大學副教授苑舉民、王曉敏等人鍥而不捨陳情、反對與倡議。

兩年來,根據文化局的資料,支持化南文資保存的委員包括了:劉淑音、詹添全、黃士娟、李乾朗、堀込憲二、蔡元良、張崑振六位都認為化南具文資保存價值及聚落建築群登錄價值。詹添全及張崑振認為應予全區保留。今天委員們認為,政大化南新村,整體環境、歷史脈絡與紋理非常完整,建築與產業的特色具有大師聚落;將來的再利用將由政治大學來處理,不要太商業化,李乾朗說:包括學生宿舍、教室和教師宿舍都應該保留,因為這是具體的教科書。張崑振認為,社區的生活不是從學校的角度思考,事實上近來政大的空間是增加,如果法學院五六千人落在化南新村的壓力,是應該被拿出來討論。

今天在文資審議中,政大萬興里長詹晉鑒表示,翻開政大校史只有短短幾頁,但是化南新村 說出了這一段歷史,化南里民陳淑美博士出了一本戰後政大與學生的歷史;最近通過的促轉條例,必須讓我們重新檢視當年徵收來土地現況使用和當初徵收目的是否相符。政大退休教授丁敏,校內有四維堂與果夫樓,而校外有化南是最具體的歷史見證,這是政大可貴文化資產;當我們鏟除一棟建物是很容易的,但是找回那一段歷史是困難的,我們要有長遠的眼光。 

今天通過聚落建築群保留的化南新村,是在104年10月6日由文山區萬興里詹晉鑒里長協助陳淑美提出古蹟或歷史建築的提報;台北市文化局在104年10月21日邀集王惠君、李乾朗進行第一次會勘。文資委員認為,化南新村是政大早期老教授群居場域,有故事性、具有列冊條件;並建議政大的保存與開發規劃應朝並存與共榮方向思考,並結合當地此區域建築,保留原建築部分,並結合社區意見做完整規劃,一併思考適宜的再利用方案。但是,政大不為所動,並未在規畫計畫上作明確的妥協。這促使化南居民充滿危機感;並在專家的協助建議下,進而在106年採取了第二波提報策略。

而106年2月18日,化南新村居民陳淑美和苑舉民和王曉敏決定拜訪已故政大財政系創系主任張則堯教授遺孀、居住60年、現住戶梁錫純女士,並懇請95歲的梁錫純代表提報登錄為聚落保存計畫,台北市文化局在去年4月12日邀集專案小組會勘,委員初步認定具歷史建築及聚落建築群登錄價值,後續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更為聚焦,文化局106年6月1日再邀文資委員米復國、劉淑音、詹添全、黃士娟於至該區會勘,委員初步認定具歷史建築及聚落建築群登錄價值,保存範圍為全區。。

化南新村分為甲、乙區建物,30棟 (雙併) 60戶分佈北側,分屬不同時期作品,區內巷弄、圍牆圍塑的家戶關係,已形成極富特色的鄰里景況。宿舍分前後院,因淹水關係,因此抬高樓板,室內配置因屬經建初期,反應極為簡樸、效率的特色。化南新村建築群兼具特定時期宿舍群落建築及地方風土環境的代表特色,成為政大歷史發展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在在少子化發展趨勢下,文資委員建議,化南新村可以為政大最具特色之校區。

政大化南新村今天通過台北市文化局文資審議成為聚落建築群,這是由政大財政系創系主任張則堯教授遺孀、居住六十年的95歲現住戶梁錫純女士提報。   圖 : 王曉敏/提供

政大化南新村有30棟、60戶,都是紅磚兩層樓式建築物,已成為政大來台復校歷史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圖為:張奶奶(梁錫純的住家)   圖:台北市文化局/提供

化南新村從一座要被拆除的老宿舍,捲動起在地社區的力量。   圖:王曉敏/提供

一點一滴的化南人事物都在此被連結,大眾的關注滾動出保存化南的力量,並孕育了精彩的大師宿舍群故事,台北 市文資委員會勘時深受感動。   圖:陳淑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