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海嘯 10 週年,跨國金融機構自亞洲退回母國,亞洲在地、區域銀行崛起。印尼退休儲蓄銀行(BTPN)執行長黃傑瑞在金融海嘯前夕加入 BTPN,帶領該銀行變革,成為印尼數位銀行龍頭。黃傑瑞參加「天下經濟論壇」指出,20 年來的兩次金融危機,宛如完美風暴,改寫金融業遊戲規則,面對新科技來勢洶洶,金融業必須和科技業合作,不然銀行會變成恐龍。以下為演講摘要:

過去 20 年,經歷兩次金融危機,不全帶來壞處。

從數據上看,全球金融海嘯後,東南亞銀行的表現日益出色。2007 年,東南亞銀行整體獲利約 190 億美元,到了 2015 年,獲利已成長至 840 億美元。反觀歐洲銀行,仍未復甦。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東南亞銀行遭受重創。印尼政府當機立斷,整頓銀行界,重整銀行體質,銀行的風險管理、治理,進行諸多改革。當時我負責銀行重整工作,大家都覺得非常痛苦。

風暴過後,新玩家才能展露頭角

但經過那一次,2008 年發生全球金融海嘯,我們才能全身而退。當西方跨國銀行紛紛撤出亞洲市場、退回母國,本地銀行因而有機會發展,這叫福禍相倚。

我把過去 20 年分三個階段:1998 至 2006 年,歷經亞洲金融風暴後,東南亞銀行開始整理基本面,充分沉潛、準備,蓄勢待發;2007 2014 年,東南亞銀行開始擴張;2015 年迄今,銀行啟動數位轉型,金融服務走上數位經濟模式。

拜完美風暴所賜,讓遊戲規則全盤改寫。我很愛看波瀾壯闊的歷史電影,片中的武將都在危機中竄出頭。金融業也一樣,經歷風暴,新玩家才能嶄露頭角。

光看 2017 年第一季的各國銀行業股價淨值比(P/B),東南亞國家的表現特別亮眼,多介於 1%至 2%間,比跨國銀行表現更好。

對手不只是銀行,還有科技公司

但我們現在的競爭對手,不只同行,還有科技公司。這些企業像八爪章魚,服務無所不包,像阿里巴巴、Google、臉書、蘋果。我知道,蘋果有 8 億個 iTunes 帳號,即使僅四分之一、2 億個活躍用戶,都要慎防有一天它切入金融業──這很可能發生,畢竟他們已經提供 Apple Pay。現代人生活型態已經變了,手機滲透率增高、科技業跨入金融服務、新科技帶來破壞性創新、金融監理樂見數位服務等等,金融服務也要跟著改變。

BTPN 的數位轉型策略,一是開發新的數位業務,其次是致力於把核心生意數位化。我們的分行家數,從 1000 多家變成 300 多家,把大量業務轉移到手機。

不必是核心,但一定要打進 FinTech 生態系

新科技的威力,有時候會讓人恐懼!我舉個例子,我去矽谷參觀 PayPal,他們有個紐約的客戶,凌晨 4 點從東京下單,買了一雙靴子送給住在德州的人。

如果這筆交易是透過銀行,銀行一定會懷疑交易的真實性,很有可能會直接拒絕。

但 PayPal 只花 4 秒鐘確認這筆交易的真實性。他們發現,這名客戶常在父親節做類似的交易,也查到他在下訂靴子前 14 小時,在舊金山一家頗富盛名的飯店消費。事實上,這位客戶要去東京,先在舊金山轉機,晚上上網、幫住在德州的爸爸訂了一雙鞋。

我相信,沒有一家銀行能在 4 秒內做好整件事。如果沒意識到新科技的力量,銀行就會變成恐龍。

我堅信,金融科技業不會取代銀行,但過去銀行家認為自己最有權力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是在生態系裡,如果不跟科技業合作,銀行獲利勢必受影響。

簡言之,亞洲金融危機讓東南亞銀行做基礎改革。全球金融海嘯後,讓我們能用自己的雙腳站起來,讓自己更堅強。現在透過數位科技,讓我們站得更穩、走得更遠。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