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民歌採集運動50年,這項運也被稱為台灣文化復興運動;文化部今天舉行「追尋歷史.原音重現─民歌採集50年」;當年參與民歌採集的許常惠、史惟亮與李哲洋雖已先一步離開,但是他們的家人、當年大力贊助這項運動的德國波昂東亞研究院的歐樂思神父、民歌採集隊員麻念台,今天齊聚一堂出席了開幕典禮。 

文化部次長丁曉菁表示,1960年代從國外回國的年輕人許常惠、史惟亮等音樂家剪輩有感於當時台灣的音樂「重洋輕本」發起了採集台灣傳統民歌的「民歌採集運動」,這一次的行動採集了500多位歌手、2000多首各地民歌;其中,又以1967年所進行的採集行動最具代表性,除了發掘了陳達、廖瓊枝等民間樂人,並將採取的音樂以錄音和文字等方式記錄下來。

民歌採集運動透過德國波昂東亞研究院歐樂思神父(如圖)幫忙,,在國外募集了五萬元馬克,相當於台弊兩千三百萬元,因為他的協助,民歌採集運動得以順利進行。圖:陳香蘭/攝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任吳榮順表示,這些前輩能夠全心全意完成採取工作,最重要的支柱是來自德國波昂東亞研究院的歐樂思神父,他獲得採集運動過程中,經費籌措不易,立即在國外募集了五萬元馬克,相當於台弊兩千三百萬元,因為他的協助,民歌採集運動得以前進,許常惠與史惟亮老師提出的「我們要唱自己的歌,找回自己的音樂」,才能夠付諸實踐。
這些前輩在半個世紀前的採集保存珍貴史料,對於傳統與當代融合的今日,直接或間接產生了無形又深遠的影響。台灣音樂館表示,在2000年獲得了許常惠當年歌採集運動的錄音資料,館方進行了數位化作業後,並將各首樂曲進行採詞、採譜後,回到當時的採集地進行訪查,以釐清各樂曲在當時部落及聚落生活中所代表的意義,呈現該落音樂文化上的變遷與脈絡,同時將相闗資料提供學界進行後續研究及運用外,並把這些聲音資料送回部落與聚落,讓聚落與部落有自己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