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共十九大的逼近,總書記習近平一步步把黨政軍大權握得更是牢不可破。其中,這些年來壓制和清洗「團派」的布局,隨著秦宜智的調職,或已告一段落。叱吒風雲中央和地方官場達二、三十年的「團派」人馬,即便不可能銷聲匿跡,自此恐怕也難再呼風喚雨,對仕途可以說個個沒把握。
對於每一位圍繞在「共青團」這塊招牌,曾經權傾一時或還正引領風騷──哪怕只是強弩之末的官員而言,無論他的最高職稱是總書記、總理、政治局常委,還是各地的封疆大吏,回首過去,大家仕途平步青雲,或可視為「時勢造英雄」這句話的最好註解。
但,如今面對毛澤東以來最為強勢的領導人,意欲「英雄造時勢」的習近平,無論你是「團派」,抑或「江派」和「胡派」人馬,十九大後,統統只能姓「習」,都必須被歸為「習派」、「習家班」或是「習家軍」。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共青團的全名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早在20年代即已成立,歷經多次更名、改組,到「新中國」成立後,50年代由毛澤東、周恩來及中共中央審定、批准團旗、團徽及團歌,更具政治影響力,許多中共領導人都是先加入共青團後才入黨的。
某種程度上,共青團與國民黨來台灣後,1952年成立的「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其歷史脈絡和政治功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救國團當年隸屬於國防部總政治部,由蔣介石兼任團長,其子蔣經國為首位主任。1969年,救國團與國防部總政治部解除隸屬關係。1973年,蔣經國辭去救國團主任一職,由李煥繼任。
蔣經國離開救國團後,繼續往蔣介石接班人的道路挺進,歷任行政院退輔會副主委、主委、政務委員、國防部長、行政院副院長、院長等要職。1975年4月蔣介石病逝,蔣經國接任國民黨主席,1978年3月當選總統,1988年1月病逝。
台灣的「團派」,無論人數或政壇影響力,容或未能與對岸共青團的規格等量齊觀。然而有長達30多年的日子,救國團都是帶有官方色彩的政治組織。一方面,它為青少年辦理的各項寒暑假和假日休閒活動,被視為拉近國民黨政府和校園學生的距離,避免重蹈大陸時期學潮衝擊政權穩定的覆轍。
特別是在島內黨外反對勢力逐漸萌芽、勃興的70年代,藉由救國團系統接近年輕人,拔擢「青年才俊」或所謂的「吹台青」,進入救國團或國民黨中央黨部任職,對社會菁英的政治參與需求,也有一定的緩衝作用。
進一步來看,蔣經國其後早期的歷屆主任,在救國團風光的歲月裡,都曾先後在黨政部門躋身權力核心,包括李煥(教育部長、國民黨秘書長、行政院長,歿)、李元簇(教育部長、法務部長、副總統,歿)、宋時選(中廣董事長、國民黨中央委員,歿)、潘振球(國民黨中央委員、組工會主任、國史館館長,歿)、李鍾桂(國民黨中常委、副秘書長)等這幾位主任, 學經歷均為當時國民黨年輕一輩的一時之選。
此外,本省籍的許信良和張俊宏二人,雖未進入救國團歷練,但也曾透過李煥直接、間接推薦,刻意栽培,安排到中央黨部,許信良並領取中山獎學金赴英國留學。只不過,兩人後來都參與地方選舉、投入反對運動,成為黨外乃至日後民進黨的領導人。
時代的巨輪不停往前滾動,隨著台灣開放中國大陸探親,海峽兩岸開始交流,軍事「反共」的時代背景逐漸遠離。1989年,救國團依《非常時期人民團體組織法》,向內政部和台北地方法院申請、登記為「教育性、服務性與公益性之社團法人」,2000年拿掉「反共」二字,更名為「中國青年救國團」,也意味著「團派」風光的歲月已然走入歷史。
再把視角移回對岸,打開中共「團派」的「功名簿」,第一代的「團派」代表人物是前總書記胡耀邦,他在50、60年代擔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近10年,70年代末逐漸在黨內高層嶄露頭角,年紀比開國元老們輕,思想也較為開明。
胡耀邦與也曾在年少加入共青團的趙紫陽兩人,在80年代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後,共同扮演左右手的重要角色,分別出任中共總書記和國務院總理。胡耀邦一直是黨內改革派和知識分子希望之所寄,可惜受制於黨內元老、保守派及太子黨的聯手掣肘,1987年1月失勢請辭,1989年4月病逝。
胡耀邦的病逝,引發學生和民眾聚集在天安門廣場追思活動,不久演變成針對中共政權的大型示威、靜坐及絕食抗議,6月4日,中共官方以武力鎮壓收場。而在此之前,同情學運的中共總書記趙紫陽遭到鄧小平和保守派撤職,並解除所有職務,江澤民繼任總書記後,趙被軟禁14年,直到2005年1月抑鬱而終。
原本胡耀邦在共青團裡領導的年輕幹部,在他擔任總書記下台前,都受到拔擢,包括中央辦公廳主任胡啟立和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胡錦濤等人。不過,「六四」事件期間,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的胡啟立,因同情學生運動、支持趙紫陽,被免去黨內領導職務,僅保留中央委員資格。1991年復出工作,1998年3月,當選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名義上恢復「黨和國家領導人」地位。
真正在中共官場大放異彩的,首推胡錦濤,經鄧小平和江澤民兩位領導人時代的長期歷練後,終於在2002至2012年間,成為中共第四代最高領導人,至此正式奠定團派作為培養黨的「後備梯隊」、「接班人」的重要地位。而所謂第二代的「團派」,也大致是從胡錦濤在黨內的崛起後加以劃分。
比胡錦濤晚幾年接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的李克強,在2012年的十八大連任政治局常委,隔年出任國務院總理,與習近平同為第五代最高領導人。若以政府部門而言,2012年習近平和李克強新組成的政府,出身「團派」的就有26人,一度還被媒體稱為「紅二代」和「團派」一同治國。
而在十八大25名政治局委員中,曾有共青團中央書記處任職經歷者就有李克強、李源潮、劉延東、劉奇葆及胡春華等5人;有共青團地方正副書記背景者則有汪洋、孫春蘭、趙樂際、栗戰書,以及兼具「團派」和「江系」、「上海幫」色彩的韓正等5人,合計10人。中央書記處七名書記中,有「團派」背景者除劉奇葆、趙樂際、栗戰書外,還包括杜青林和楊晶,合計5人。十八大的「團派」人馬盛極一時,其他部級單位難以望其項背。
「團派」的特色就是年輕、學歷高,多半出身平民階層。根據統計,自1982年開始的30年來,團中央第一把手,相當於正省部級官員的年齡,最小者38歲,最大的也莫過於43歲,且幾乎都出自名校,不是北大,就是清大畢業,都是前後期的學長和學弟關係。
他們依序是:王兆國(41歲)、胡錦濤(42歲)、宋德福(39歲)、李克強(35歲)、周強(38歲)、胡春華(43歲)及陸昊(40歲)。但在中共十八大後,情況出現微妙的變化,秦宜智以48歲「高齡」接任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
更重要的是,改革開放以來,團中央第一書記在離任後都會得到升職,管道有二:空降地方擔任省長或省委書記,以及留任中央直接躋身權力核心。
前者包括:胡錦濤(1985,貴州省委書記,第四代領導人)、李克強(1998,河南省長,現任國務院總理)、周強(2006,湖南省長,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胡春華(2008,河北省長,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陸昊(2013,黑龍江省委副書記,現任黑龍江省省長)。
後者包括:王兆國(1984,中共中央辦公廳辦主任;2013,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退休)、宋德福(1993,國務院人事部部長;歷任福建省委書記等職務,2007年病逝)。
然而,其餘「團派」人馬,日後發展就沒有如此一路官運亨通,這當中除了習近平的壓制和清洗外,往往又涉及派系鬥爭或個人的權力腐化問題。代表人物即是1995年自共青團中宣部部長、共青團中央常委二個職務卸任的令計劃,當時他轉任中共中央辦公廳調研室三組負責人。原本,也是循王兆國和宋德福的升官圖,在中央屢獲拔擢,後來才情勢逆轉。
先是在前總書記胡錦濤時代,2007至2012年,令計劃出任中央辦公廳主任、中央書記處書記。2012年習近平上台,令計劃先後擔任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職務。不過,2014年12月,令計劃涉嫌嚴重違紀,接受組織調查。2016年7月,因受賄罪、非法獲取國家秘密罪、濫用職權罪被判處無期徒刑。
令計劃是中共十八大以來被調查的第二位在職副國級領導人,也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首位被查辦及唯一一位沒有擔任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的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
令計劃落馬後,共青團就不斷地被當局「清洗」,年輕一輩的「團派」官員不再受到權力核心的信任和倚重,離開共青團的仕途升遷,也就被邊緣化。有的平調國務院部委管理的下屬機構任職,有的則赴地方擔任專業職務,沒有如當年「團派」大將個個威震一方。
像是自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卸任的幾名「團派」,出處普遍平平,其中包括:趙勇(2005,河北省委常委)、楊岳(2006,全國青聯副主席)、周長奎(2013,全國青聯副主席)、盧雍政(2013,國家公務員局副局長)、羅梅(2016,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助理)等人皆是。
事實上,早些年的趙勇和楊岳,前途原也頗被看好。現年不過54歲的趙勇,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離開共青團後,在河北省黨務系統歷練,2011年出任河北省委副書記,但十七大、十八大連兩屆候補中央委員終至今尚未補上,2016年12月轉任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
比趙勇年輕5歲的楊岳,清大工學博士,2006年自共青團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卸任後,雖一度接下全國青聯副主席,但這位「團派」的重量人物,一直未被遺忘。2008年轉往福建省黨務系統,2016年調任江蘇省委常委、副省長。但前一陣子落選十九大代表,他與趙勇的政治行情恐已雙雙跌停板。
而2017年最新的「團派」人事任命,即是日前受到外界議論的秦宜智,這次不僅落選十九大代表,並在9月20日直接從團中央第一書記出任國務院的「冷衙門」——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同樣並非主政一方的黨政大員。他的人事調動,在十九大召開前夕,令外界深感震撼。
此外,地方共青團系統卸任官員,一樣遭到變相貶抑,且集中在這一、兩年:前共青團廣東省委書記曾穎如(2015,廣東省旅遊局局長)、前共青團浙江省委書記周豔(2015,浙江省地質勘查局副局長)、前共青團中央統戰部長劉佳晨(2016, 雲南省麗江市委副書記)、前共青團中央辦公廳主任魯亞(2016,北京昌平區委副書記)。
「團派」從崛起到今天二、三十年,見證了中國政壇的物換星移,如今逐漸歸於平淡,也正象徵一個時代的結束,包括李克強等幾位碩果僅存的黨政要員,目前正不約而同為了十九大的入常、留任原職或更上層樓,而各憑本事和造化,自助而後人助。
一如台灣的「團派」,隨著民進黨2016年全面執政後落實「轉型正義」政策,救國團被行政院黨產會視為國民黨的「不當黨產」,掛名救國團召集人的李鍾桂則早已淡出政壇,此刻內心想必更是五味雜陳吧!
原本胡耀邦(中左)在共青團裡領導的年輕幹部,在他擔任總書記下台前,都受到拔擢,包括中央辦公廳主任胡啟立(右中上)和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胡錦濤(右中下)等人。真正在中共官場大放異彩的,首推胡錦濤。而所謂第二代的「團派」,也大致是從胡錦濤在黨內的崛起後加以劃分。 圖:陳重生/製圖
令計劃(左一)落馬後,共青團就不斷地被當局「清洗」,年輕一輩的「團派」官員不再受到權力核心的信任和倚重,離開共青團的仕途升遷,也就被邊緣化。 圖:翻攝自多維新聞網
救國團當年隸屬於國防部總政治部,由蔣介石兼任團長,其子蔣經國(前排右一)為首位主任。 圖:翻攝自大紀元新聞網
原本胡耀邦(左)在共青團裡領導的年輕幹部,在他擔任總書記下台前,都受到拔擢,包括中央辦公廳主任胡啟立和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胡錦濤(中)等人。 圖:翻攝自大紀元歐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