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齣舞台劇,呈現出來的的乍看僅為陪審員們的評議,實質上卻更像是十二名陪審員的人格特質與情緒。台北藝術大學這群廿來歲的畢業生們,將年紀大上自己一倍有餘的陪審員們演得絲絲入扣,一百分鐘內毫無冷場,對白更令人拍案叫絕。

薛尼盧梅(Sidney Lumet)導演、亨利方達(Henry Fonda)主演的經典電影《十二怒漢》(12 Angry Men)在1957年雖僅得到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並獲柏林影展金熊獎,但名列IMDB影史第七名且影響後世深遠。在作品問世屆滿一甲子,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於今年四月挑選為舞台劇畢業製作;在台灣陪審團協會理監事群一致推崇並參與募款製作後,即將在今年八月四日至六日一連公益演出四場。

相較於原作是黑白電影,從頭到尾只有一個場景(陪審團室),主角們又只有這十二個中老年男人,沒有女性角色或聲光效果。如果觀影過程不夠專注或報以熱情,很容易昏昏欲睡;但是改編成舞台劇的效果出奇致勝,劇中人物對白和場景格外鮮明生動,讓看過原作又投身陪審團制推動工作多年的筆者,又燃燒起心中的小太陽。

探討陪審制的「電影改編舞台劇 

同樣都是殺父案,電影中十二個演員們只能在黑白光影中演出走位和對白;但是舞台劇中的演員卻可以活色生香地呈現陪審員們剛走出法庭進入評議室的激情與焦躁(劇中時節設定正逢此刻的仲夏且是空調失靈的情境),有的陪審員只想交差離席、有的把私人偏見投射向被告、有的純粹看熱鬧沒有主見、有的只想激怒他人為反對而反對;集各方意見於法庭審議斷定是非曲直是陪審團制的真諦,「集眾人智慧來代替上帝之眼」是否真能在本案中實踐?

本案有人證及物證,看似罪證確鑿;但是卻偏偏出現一位陪審員堅持無罪,就在抽絲剝繭的分析之下,這位陪審員不需要福爾摩斯般「神的推理」,他只要把庭審中聽聞及觀察到的關鍵拿來演辯,就成了逆轉判決結果的關鍵。陪審團制的「重罪一致決」免除了一場可能的冤獄,結局大快人心。

這彷彿預言此刻正在上演的司法國是會議場景,在第司改會議第四組的會議中,陪審團制和參審制的表決票數暫時七比七平手,最終決戰還是在代表人民的國會。

由包括台灣陪審團協會和許多支持團體(法律扶助基金會、凱達格蘭學校、永社、綠色逗陣、北社、台灣人權文化協會)等共同贊助與協辦的這齣舞台劇,之所以公益映演,就是希望讓入場觀眾們都能燃起司法改革的鬥魂,共同推動陪審團制成為我國司法民主化的唯一制度。

整齣舞台劇,呈現出來的的乍看僅為陪審員們的評議,實質上卻更像是十二名陪審員的人格特質與情緒。台北藝術大學這群廿來歲的畢業生們,將年紀大上自己一倍有餘的陪審員們演得絲絲入扣,一百分鐘內毫無冷場,對白更令人拍案叫絕,相信絕對是台灣有史以來用藝術詮釋公共議題最生動深刻而活潑的演出。歡迎各位走入劇場,用不同的方式看見「正義」可能的樣子,以及思考我們如何更靠近正義。

 作者:林珮菁(台灣陪審團協會秘書長)

舞台劇演出詳情請洽【台灣陪審團協會臉書粉絲團】

2017司法改革-陪審系列-《十二怒漢》舞台劇

公益演出時間:

2017/08/04(五)19:30

2017/08/05(六)14:30

2017/08/05(六)19:30

2017/08/06(日)14:30 準時開演

演出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戲劇廳(台北市北投區學園路一號)

現場座位有限,需事先劃位,敬請填寫表單(https://goo.gl/5V3uF8)